指南解读|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
导读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胃癌高风险人群接受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够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胃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胃癌筛查的效果。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整合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国情和胃癌筛查的实际经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胃癌筛查过程中的筛查人群、技术、流程等给出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旨在保证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效果,为中国的胃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指南要点汇总如下。
1、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A)我国胃癌负担严重,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国胃癌发病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C)我国胃癌死亡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2、我国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我国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近年来有所升高,但总体依然较低
3、胃癌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危险因素
(A)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B)长期高盐饮食、烟熏煎炸食品、红肉与加工肉的摄入及不良饮食习惯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C)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D)重度饮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E)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足量摄入蔬菜水果是胃癌的保护因素
4、筛查相关胃部肿瘤病变组织学分型和病理学分期
(A)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低黏附性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非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等
(B)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TNM分期系统(第8版),胃癌病理学分期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5、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定义
(A)胃早期癌指癌组织仅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是否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B)胃癌前病变指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学变化,即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6、胃癌前病变检出率情况
我国胃癌前病变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癌前病变检出率越高,同时具有明显地区差异,胃癌高发区检出率常高于低发区
7、胃癌筛查不良结局事件指标
(A)胃癌筛查的危害是指与未筛查比较,个体或群体在参与筛查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负面效应
(B)胃癌筛查的潜在危害主要有过度诊断、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筛查相关并发症和感染
8、胃癌高发区定义
建议将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ASR)>20/10万的地区定义为胃癌高发区(强推荐,证据分级:中)
9、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
年龄45岁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 强推荐,证据分级:中 ):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Hp感染;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10、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推荐起止年龄
推荐高风险人群胃癌筛查起始年龄为45岁,至75岁或预期寿命<5年时终止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中)
11、Hp感染检测
(A)推荐在胃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Hp感染检测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B)推荐首选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进行Hp的检测,血清Hp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作为UBT的辅助诊断措施,或不能配合UBT者的二线诊断措施(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12、Hp感染以外的胃癌其他生物标志物筛查
(A)不建议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弱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B)不建议将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弱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C)不建议将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Ag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D)PG、G-17、MG7-Ag和血清Hp-Ag等联合检测,配合评分系统或许有利于胃癌的精准筛查,但需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13、胃癌筛查人群
(A)推荐胃癌高风险人群接受胃癌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B)不建议胃癌非高风险人群接受胃癌筛查(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14、胃癌筛查与监测间隔
ABC分级
(A)A级,PG(-)、Hp(-)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B)B级,PG(-)、Hp(+)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内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C)C级,PG(+)、Hp(+)患者至少每2年行1次内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D)D级,PG(+)、Hp(-)患者应每年行1次内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A)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建议每年1次胃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B)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建议每2年1次胃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C)胃癌低危人群(0~11分),建议每3年1次胃镜检查(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早期胃病变和胃癌术后患者
(A)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建议每3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B)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萎缩评估(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上皮化生评估(OLGIM)分期Ⅲ级以上的高危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建议每2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C)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且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建议术后6个月内复查内镜,然后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监测策略(强推荐,证据分级:中)
(D)经ESD切除的上皮内瘤变或常规手术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建议术后6个月内复查内镜,然后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监测策略(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15、内镜种类的选择
(A)推荐首选普通白光胃镜联合窄带成像放大胃镜进行筛查,尤其是存在以下任一情况时:胃萎缩、胃肠上皮化生、怀疑早期胃癌(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B)对于不能接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考虑使用磁控胶囊胃镜(弱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C)建议根据医院设备和医师水平,灵活选择色素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荧光内镜等新型内镜成像技术(弱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16、胃镜检查操作过程
(A)推荐对内镜医师进行系统化训练以提高诊断能力(弱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B)推荐胃镜下对胃内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需要有充分与合理的检查时间(弱推荐,证据分级:低)
(C)推荐在胃蠕动剧烈而难以观察时考虑使用抗痉挛药(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D)推荐使用黏液溶解剂和消泡剂提高胃镜下黏膜的可见度(强推荐,证据分级:极低)
17、早期胃癌治疗——ESD和功能保留胃切除术
对满足ESD绝对和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患者,推荐行ESD治疗;对不满足ESD绝对和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患者,推荐以胃切除术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并优先考虑功能保留胃切除术,同时根据胃切除术范围选择适当的淋巴结清扫术(强推荐,证据分级:高)
18、高级别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治疗——ESD
对HGIN的患者,推荐进行内镜切除治疗(首选ESD)(强推荐,证据分级:高)
19、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治疗——根除Hp
若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合并Hp感染,推荐根除Hp(强推荐,证据分级:高)
20、开展胃癌筛查医师应具备的能力
胃癌筛查内镜医师应清楚了解胃的解剖学特征、具备一般内镜检查能力并至少有300例内镜检查的个人经验。内镜医师通过内镜诊断培训后需要至少对20例HGIN或早期胃癌病变进行诊断评估来获得胃癌光学诊断的能力。内镜医师满足内镜诊断培训标准,并达到20个HGIN或早期胃癌病变诊断≥80%的准确率后,可以进行胃癌内镜诊断(强推荐,证据分级:低)
21、胃癌筛查质量控制
检查过程应至少持续7 min(观察胃部时间≥3 min),并保留足够数量的清晰内镜图像,推荐设定胃癌早期诊断率作为质控指标(强推荐,证据分级:中)
文章来源:赫捷, 陈万青, 李兆申, 等.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7): 827-85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