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肺转移=无药可救?以针代刀消灭肺转移瘤
3周前,62岁的沈大伯在体检中发现肝癌肺部多发转移。由于肿瘤已发生转移,医生建议沈大伯通过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
经过3周的综合治疗,沈大伯前往医院复查肺部增强CT,结果显示肺部转移病灶仍在进展,治疗效果欠佳。这个消息对于沈大伯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多方打听,沈大伯了解到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团队在治疗肺转移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沈大伯慕名前来就诊,在周一早上挂了介入治疗科邵国良教授的专家门诊。
入院后,介入治疗科邵国良教授团队为沈大伯做了病情评估。邵医生结合沈大伯既往病史、检查报告进行综合考量,判断他可以行微波消融术治疗肺部增大的转移病灶,术后再联合全身系统治疗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邵国良教授团队的章浙伟主治医生向沈大伯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案,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章医生及介入治疗科团队开始为手术做准备。
术中,章医生在影像引导下沿着术前规划的最佳进针路径,精准地将消融针插入肺部病灶。同时,考虑到沈大伯肺部的转移病灶体积较大,章医生采取单针多点消融以确保肿瘤完全消融,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
术前CT(左),术中消融时的平扫CT(右)
术后第三天,章浙伟主治医生为沈大伯复查肺部CT,影像下消融范围完全覆盖肿瘤病灶,未见肿瘤残留证据。沈大伯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术后3天CT影像
术后3个月,沈大伯遵照章医生的嘱咐来院进行复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甲胎蛋白指标明显下降,肺部增强CT结果显示消融区域转移病灶已经被完全灭活。
术后3月肺部增强CT影像
章浙伟主治医生向我们介绍道:“肺部是肝脏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沈大伯是典型的肝癌肺转移,且最大的肺部转移病灶直径约75px,已失去手术指征;对于沈大伯这类不能手术治疗的肺转移瘤患者,消融治疗是目前常用的局部治疗手段。在消融时,考虑到微波消融受到血流灌注的影响小,且消融范围大,采用了微波消融。同时,考虑到沈大伯的病灶较大,采取单针多点消融的方式以确保肿瘤完全消融。”
关于肺转移瘤的治疗,介入治疗科邵国良教授还提到:消融治疗以其效率高、创伤小、可重复性强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转移瘤的治疗中,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高效灭活肺转移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肺组织,为不能手术治疗的肺转移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专家推荐------
邵国良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等9本杂志的编委/审稿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9部,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牵头或参与编写指南、专家共识6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省共建重大课题、省科技厅重点课题等10余项。
擅长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微创治疗,如动脉内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微波、射频、冷冻等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胆管、血管支架植入术等,开展了多项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特别是在肝癌的靶向、免疫、介入等综合治疗以及肺癌(原发和继发)的局部消融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是国内最早开展的专家之一,治疗技术和患者疗效处于国内领先地水平。在肿瘤载药微球栓塞治疗的应用上牵头制定了国内技术操作专家共识,领衔相关治疗技术的发展。连续主持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2期,主编/主译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取得3项专利,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等3项奖励。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