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神经外科颅底治疗团队:从传承创新到百花齐放
“我们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强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临床或科研方向,甚至一些专家拥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杨刚教授十分自豪地介绍着科室颅底治疗团队。
传承 一粒种子成长为医学栋梁
上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决策指挥下,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分迁来渝,创建了重医附一院。1960年,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成立,由我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朱祯卿教授创建,是西南地区最早形成的神经外科之一,被誉为“西南地区神经外科的摇篮”。
1982年3月,科室郑履平教授开展了西南地区第一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2011年又率先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2018年组建重庆市神经内镜学组,在垂体瘤微创手术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
经过几代医学专家的努力和创新,目前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已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胶质瘤、前中颅底肿瘤、后颅底及脑干、脊髓脊椎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神经重症、颅脑损伤9个亚专科。科室整体实力和医疗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6年连续获得复旦版专科排行榜提名,西南地区排名第二,重庆第一。
创新医疗技术不断完善
颅底治疗作为神经外科品牌亚专科,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杨刚教授是全球“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神经外科术式的开创者,攻克了神经内镜扩大经鼻颅底重建的技术难关。
“我们通过国际国内论文、学术交流讲座等多个途径推广我们创新的‘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都学会并采用这一技术,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杨刚教授说:“在临床实践中,新技术的应用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在2022年,一例垂体瘤手术不到24小时就办理出院。”颅底治疗团队通过精益求精求精的医疗技术以及与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医学影像科等多部门的密切合作,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策略,高效而精密地为患者服务。
在取得“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神经外科术式等诸多成果之后,杨刚教授还带领颅底治疗团队不断对该技术进行迭代升级,持续探索技术边界。
协同每人都有科研方向或成果
颅底治疗团队里每一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临床或科研方向和成果,可谓百花齐放。钟东教授非常注重临床器械创新,已经拥有多项专利产品,在国内广泛应用;夏海坚教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新型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王晓澍教授援藏期间,在藏区开展多种颅底手术,通过言传身教,把先进的技术留在藏区。
近年来,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共10个;获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协同配合,在为团队科研创新贡献力量,时刻坚守在为患者守护生命的岗位上。”杨刚教授总结道。
来源 | 医务处
编辑 | 李丹 姜佳妮
审核 | 徐玲 杨刚 周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