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盘子并不算大,如何通过深度的数据分析去瞄准潜在获益群体,将治疗线数前移,是FcRn抑制剂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Argenx一路走来,没有悲喜大反转,其核心管线——新生儿Fc受体(FcRn)拮抗剂,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临床研究相继成功,公司市值一路飙涨。
自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Argenx(NASDAQ:ARGX)穿越周期,总市值从不足10亿美元上涨至目前的295亿美元。不过,依据公司披露的财报,Argenx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并且2022年的亏损金额增加至7亿美元。
目前,虽然已有VYVGART® 系列产品上市,这家Biotech股价持续呈现爬坡上升趋势,得到诺华、礼来和艾伯维等MNC药企青睐的背后,不止于对gMG市场的期望,还包括系列“自身免疫炎症”,比如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PO-RA“稳定发挥”;患者“支付意愿强烈”
ITP患者临床表现的个体化差异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属于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与血小板生成受抑,引起血小板减少
全球范围内,ITP国际工作组发布的国际共识报告(ICR)、美国血液学会(ASH)公布的诊疗指南,以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推荐的治疗大方向一致,细微差异由药品可及性导致(文件修订当时)等原因导致。
TPO-RA: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图. (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路径;(b)各国治疗指南推荐药物对比
对于一线治疗无效或者糖皮质激素减少/停用后复发(70 ~ 90%病例)的ITP患者,需要接受二线治疗,其中TPO-RA(优先推荐)、rhTPO(仅限中国)、利妥昔单抗(超适应症)、脾切除。三线疗法没有标准方案(SOC)。
2018年,美国FDA批准Syk(Splee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Fostamatinib用于ITP后线治疗。这款药物未被纳入ASH公布的循证指南(2019版),但是基于成本效益评估(VS 利妥昔单抗),获得NICE(英国健康技术评估机构-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的推荐。
一线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等)覆盖适应症较多,不作为样本讨论;而TPO-RA类药物(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市场表现同样亮眼。
三生制药披露的2023中期业绩显示,已顺利续约医保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销售收入20.19亿元,同比增长28.2%。当然,其中一部分得益于肿瘤领域适应症*的贡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CTIT)指南》最高级别推荐
图. NPLATE® (罗普司亭)适应症
NPLATE®(罗普司亭)获批治疗ITP(包含成人、儿童)和作为抗核辐射药,急性辐射综合征的造血综合征(HS-ARS)更为罕见。安进2023半年报披露的销售额为6.7亿美元(同比增长22%),考虑到患者群体基数较小,这意味着ITP患者的支付意愿较高。
“王者”入局;痛点仍存
目前血液供应较为紧张,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产能有限,需要开发合适的治疗药物(非一过性)。
糖皮质激素的复发率较高、副作用明显,不建议长期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5~7天时能够达到良好应答率(GRR)*,但是需要每天注射,并且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风险(与内源性TPO存在交叉反应的抗体),无法长期应用(推荐使用14天)。
GRR定义:血小板计数≥50x109/L或自基线增加≥30x109/L,且无出血症状
“FIC”Syk小分子抑制剂Fostamatinib由于脱靶效应导致较严重的剂量限制毒性,常见高血压、恶心、胸痛等不良反应。
综合来看,TPO-RA(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是目前针对血小板减少的优选治疗方案。非肽类小分子TPO-RA与内源性TPO(促血小板生成素),在促进血小板生成方面存在叠加效应。
不过,「艾曲泊帕乙醇胺片(诺华)」、「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恒瑞医药)」经过肝脏代谢,存在肝脏毒性和肾毒性问题。
长效TPO-RA「注射用罗普司亭」利用Fc结构区域,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并且具有4个TPO-R结合域(与TPO-R的结合更为紧密),首次给药后1周即可出现血小板应答(血小板计数≥50×109/L)。目前,齐鲁制药的3.4类生物药「注射用罗普司亭」率先申报上市,四川科伦药业已获准临床。
现有治疗格局的良好应答率(GRR)和总体应答率(TRR,MRR+GRR)显著;但是,主要应答率(MRR,治疗后PLT≥100×109/L且无出血表现)和持续有效率(疗效维持至开始治疗后6个月及以上)不够理想,且治疗过程中伴随血栓、肝损、高血压等新安全风险。
“靶点新用”;理论突破
TPO-RA和rhTPO(仅中国)属于“治标”对症缓解,模拟内源性TPO(促血小板生成素),通过与巨核细胞表面TPO-R(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相结合,激活胞内的JAK2/STAT5信号通路,促进血小板生成。此时,体内已经生成的血小板仍然被破坏。
术语“紫癜”具有误导性(部分新诊断患者没有出血表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是现有研究成果ITP并非特发性,而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失调引起,关键致病因素—抗血小板抗体IgG(PAIgG)。
①PAIgG属于自身抗体(AAb)的一种,通过②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刺激的③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产生。PAIgG的Fab片段靶向血小板表面的受体后,PAIgG暴露出Fc片段,与巨嗜细胞④表面受体(FcγR)结合,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破坏。
FcRn拮抗剂为何能够异病同治,自身抗体(AAb)又是什么?推荐阅读:《【医药.invest】罕见病领域的“K药”,探索自免隐秘角落》
基于理论性研究的突破,除了“老靶点”SYK,FcRn、BTK、CXCR5等靶点陆续被开发。
BTK抑制剂与Fcγ信号通路(编号④)相关,临床研究存在相悖之处;CXCR5抑制剂影响滤泡辅助性T细胞(编号②),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临床中后期阶段的候选药物包括:SYK抑制剂阻断B淋巴细胞激活(编号③)和阻断Fcγ信号通路(编号④),FcRn抑制剂从源头诱导关键因素IgG(编号①)快速减少。
其中,FcRn抑制剂VYVGART®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适应症的II期临床研究披露一些积极信号。
临床数据显示,使用Efgartigimod(VYVGART®)安全性良好,患者总IgG水平快速降低,与基线相比平均降低达64%。更重要的是,IgG水平的降低伴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和出血事件的减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Efgartigimod治疗组中,至少两次测量维持50×109/L的患者应答比例为46.2%,而安慰剂对照组仅为25%。II期研究阶段,FcRn靶点的成药性已得到初步验证。
III期ADVANCE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受试者中都可观察到应答,不论受试者既往治疗情况或疾病严重程度。相对于安慰剂组的患者(2/40; 5%),接受VYVGART治疗的慢性ITP患者(17/78; 21.8%)获得血小板持续应答*的比例更高(p=0.0316)。
血小板持续应答是指在治疗第19周 ~ 24周的最后六次计划访视中,至少有四次的血小板计数大于或等于50x109/L。
在连续四次访视中有三次血小板计数达到100x109/L后,10名VYVGART®治疗组受试者改为双周(每两周)给药,给药依从性进一步提升,其中9名达到血小板持续应答。
与安慰剂相比,整体患者人群中接受VYVGART®治疗的患者实现血小板耐久持续应答(Durable platelet response)的比例更高(p=0.0265)。这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后续值得关注,因为NPLATE®同样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终点,而疗效数据的商业化竞争力需要放置于治疗格局中评估。
根据此前,ASH年会披露的ADVANCE研究基线情况显示,这项研究的受试者病史平均超过10年,入组条件相较于NPLATE®(罗米司亭)等经典产品的关键性临床研究,明显更为严苛。
鉴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患者间差异性较大,许多患者会对标准用药方案产生耐药性,且具有复发倾向,因此现有治疗格局并非不可撼动。
不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盘子并不算大,如何通过深度的数据分析去瞄准潜在获益群体,将治疗线数前移,是FcRn抑制剂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Rajeev Sandal, Kundan Mishra, Aditya Jandial, et al.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21 May;14(5):553-568.
2. Pulanić D, Bátorová A, et al. Use of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 in adul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entral European expert consensus[J]. Ann Hematol. 2023 Apr;102(4):715-727.
3. Catherine M. Broome, et al. 2022 ASH Result Type: Paper;Number: 3
4. Adrian C Newland, et al. Phase 2 study of efgartigimod, a novel FcRn antagonist, in adult patients with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 Am J Hematol. 2020 Feb;95(2):178-18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