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味中药——石菖蒲
石菖蒲
清泉石上,总有菖蒲的身影~
来源
石菖蒲,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
植物学性状特征
石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芳香,粗2-5毫米,外部淡褐色,节间长3-5毫米,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无柄,叶片薄,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毫米,上延几达叶片中部,渐狭,脱落;叶片暗绿色,线形,长20-30(50)厘米,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宽7-13毫米,先端渐狭,无中肋,平行脉多数,稍隆起。花序柄腋生,长4-15厘米,三棱形。叶状佛焰苞长13-25厘米,为肉穗花序长的2-5倍或更长,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4-6.5(8.5)厘米,粗4-7毫米,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成熟果序长7-8厘米,粗可达1厘米。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花果期2-6月。
产地分布
主产于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用。
药材性状特征
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石菖蒲性温、辛香偏燥而散,有伤津耗液之弊,阴血不足者忌用;凡外感风寒或温热,热实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忌单味过量服用。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
2.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3. 钟赣生.《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年版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年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健康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投稿:药学部 王慧第
编辑:袁宝
审核:党总支宣传委员 周诗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