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国之大者 铸国之重器——专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
对北京协和医院而言,中国医学界排头兵的定位,历经百年而愈加清晰。迈入新百年,协和始终坚持以“看难病”为目标,致力于“看别人看不好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正如一位部级领导来院调研时对协和提出的期望:“协和要引领一流的医疗技术,引领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引领一流的科研,引领一流的文化传承,引领一流的服务水平,引领一流的管理效能。”
评学科 管理“会诊”把方向
北京协和医院拥有2000余张床位,与国外一流医院相比规模大致相当,在国内却只是中等体量。2022年上半年对全院学科的系统评估,正是医院对自身发起的一次高级别“会诊”,希望以此明确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目标。
“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哪里?我们应该怎么走?”每一场评估会开场时,作为院长的张抒扬都会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
评估会上,专家们或直言不讳,或语重心长,既指出短板——“相对较少的临床研究,使我们无法产出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也指明方向——“不以发表论文为目标,而是把临床需求凝练为科学问题,认识疾病、解决疾病。”与会专家的讨论最终汇成了共识:要对标国家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疾病,在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重大灾难抢救、精神心理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发挥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开门问策、以评促建的充分研讨,医院形成了建一流学科的“协和方案”,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重点,抓亮点”,着力支持优势学科、特色重点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科高峰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人才促学科,以学科促发展。张抒扬表示,“学科规划要落地,要明确定什么项目、做什么题、建什么平台、靠什么人、结什么果。为此,我们在规划当中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5项清单:平台清单、项目清单、人才清单、技术清单和成果清单。”张抒扬要求,科室应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医院将根据学科评估结果,通过机制、资金、平台等条件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
“发展的协和需要人才,转型的协和需要人才,担当的协和更需要人才!”张抒扬院长在全院人才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
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棠等一批医学大家的协和医院,为中国建立起了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而今,服务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更需培养战略型医学人才。通过学科规划,各个学科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定位更加明确:发挥正高人员的学科带头作用,鼓励副高人员培养亚专业方向,要求主治医生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加强常见重大疾病和各专病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超前布局青年医师队伍,优中选优,为学科发展充实新鲜力量。在此基础上,对标学术前沿,明确发展方向,各学科制定出高层次人才的精准引进计划,以人才促学科,以学科促发展。
2023年,为了在新发展阶段选齐配强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医院全面启动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中层干部换届。这次换届以“充分调研、充分展示、充分评价”为原则,实现了多项创新突破。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将学科带头人选任与高层次人才引进相结合,为学科发展补充源头活水;出台各科室职数设置,为医院未来发展储备干部、提前布局;邀请同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评委,增加提问答辩环节,提升人才评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据统计,报名参加科室主任竞聘的外院竞聘者占到26%,已聘任的科室正副主任中新任占比接近50%。“希望在传统的选任流程基础上,创新形式和做法,为学科真正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张抒扬表示。
看难病 一站诊治罕见病
2023年2月19日,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在北京成立,张抒扬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这是中国罕见病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同月26日国际罕见病日,由协和医院牵头编写的我国首部罕见病用药工具书《罕见病用药》在这一天发布。让张抒扬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培养更多能看罕见病的专业医生,“罕见病诊疗难的症结之一,就在于能看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患者更罕见。”
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持续探索,特别是2018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0到1”的突破。组织罕见病专业培训,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指南,开展罕见病注册登记和学术研究,推动罕见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改善罕见病用药可及性……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罕见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协和人不断填补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空白,引领中国罕见病学科建设,为从事罕见病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多科会诊、大查房等核心制度一直是协和的传家宝,推进“一站式”罕见病诊疗模式也是协和致力于“看难病”的不懈努力之一。
“我们在全国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2010年成立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将MDT从病房延伸至门诊,13年来相继开设了胰腺、垂体、代谢性骨病等40个专业组,诊治疑难患者近1.4万人。”张抒扬介绍,协和医院联合多方创建了中国罕见病联盟,牵头国家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和三级防控体系建设运行,创建首个国家级罕见病多学科会诊平台,为全国各地患者提供了“一站式诊治方案”,使罕见病患者的确诊时间从平均4年缩短为平均4周,整体花费降低90%。此外,协和还承担了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平台、国家罕见病直报平台、国家罕见病质控中心、国家罕见病重点实验室和罕见病转化医学中心建设任务,形成了特色的科研—转化—医疗为一体的全国罕见病协作支撑体系。
202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正式成立。今年4月,协和罕见病联合门诊开诊,首日就接诊了29名罕见病患者。协和医院持续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增设医生出诊单元,从“每周一至周二上午半天门诊”扩容为“每周一至周三全天,周四上午半天”;参与科室增至12个,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组团式”诊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学科群诊疗新模式再拓展,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点亮了前行的希望。
202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投入使用,该重点实验室将以协和医院大兴院区为载体,重点围绕疑难重症和罕见病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相关重大科技创新、重大新药研制、前沿科学研究“攥紧了拳头”。
在张抒扬看来,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变是必然趋势。协和医院将持续通过加强疑难重症罕见病诊疗支撑平台建设,搭建全院共享平台,打造更多高质量优势学科群,不断提升疑、难、重、急、罕见病的诊疗能力,让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成就照亮更多罕见病患者。
建机制 临研专项促转化
破解“急危重、疑难罕”等影响人民健康的“卡脖子”问题,是协和人的“国之大者”。国家11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方案》,以及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专项试点落地协和,更为医院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临床科研专项落地之初,医院就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行政、技术两条线’的运行体系,为开展高效、规范的高水平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张抒扬院长介绍,医院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多专项办公室,独立设置监督组。设立由全国战略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和院内青年专家组成的秘书组,“周报制”与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有机结合,为专项实施严把技术关。
在前期学科评估、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医院统筹“十四五”规划学科布局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明确了以平台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引培、临床研究项目攻关为总体目标的临研专项方案。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医院采用自上而下定向委托、上下结合揭榜挂帅、自下而上自由竞争等方式,设立人才引培、重大攻关、专科提升、重点培育、青年培优五大类研究项目。经过35场评审会议,620人次的评审专家评议了890项临床研究申报项目,最终确立了首批临研项目460项,其中包括“胰腺肿瘤‘四早’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关键技术和策略研究”“罕见病诊疗新技术研发及转化研究”等9个重大项目,全面进入研究实施阶段。
临研专项为临床医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试点方案更是为临床研究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为全院科研创新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国家提出的“45岁以下青年承担临研经费占比超过总体支持经费的20%”的要求,协和给出了“超过35%”的答案。医院从临研专项的顶层设计阶段即决定设立“青年培优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自发性原创性研究,为高水平科技研发储备人力基础。重大项目不唯职称、不论年资,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担纲重任,成为任务负责人。临研专项是医院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试验田,更成为“英雄不问出处”得以实现的一片沃土。
中央高水平医院临研专项实施以来,一系列代表性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其中不乏对“卡脖子”项目的克难攻关。比如,协和医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辉昇-I”揭牌上市,弥补了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为抢救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这也是为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要求而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的一个典型代表。
医院携手中科院联合研发“多模态神经系统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利用超高分辨率深度视觉传感器,搭配前沿智能算法,用科学定量的方式助力医生准确客观诊断疾病、随诊疾病进展。目前,该系统已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待其普及应用后,将大幅提升专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能力。截至2023年8月,临研专项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中科院1区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成果转化8项、标准3项、临床指南2篇、省部级奖4项等。
建中心 一院多区新模式
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道路上,北京协和医院在战略上顶层设计、策略上解放思想,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医院全面、系统地完善“六大体系”建设,由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六大支柱支撑起未来国家医学中心的巨擘;医院深入推进“一院多区全网络”战略布局,努力将协和打造成为领航国家医学发展的国之重器。
当前,为适应“大分院”的时代要求,协和正在积极改变单体独守模式,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协同、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理念,构建“一院多区全网络”发展布局。东单院区发挥核心基地作用,聚焦疑难重症、罕见病、国际医疗等;西单院区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群;大兴院区聚力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安项目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地积极规划。同时,还稳步推进澳门离岛医疗综合体项目,与贵州省政府签约区域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在一院多区模式下,协和以空间促发展,将优势资源扩容下沉,从而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影响力。
同时,一张覆盖全国的“诊疗研版图”正在从谋篇布局迈向建柱架梁。以协和医院牵头的十大国家级质控中心为龙头,促进该领域全国医疗质量同质化和持续改进。类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专科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互联网诊疗与远程医疗蓬勃发展,使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协和高水平医疗服务。每年派出十支左右医疗队,国境内外、边疆地区、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协和人不仅带去了标准、规范、技术,更把协和精神与优良传统带到了各地……
“协和精神的精髓是创新,前辈们高扬科学创新旗帜,建立新学科,填补医学空白,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张抒扬深情言道,“今天的协和将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砥砺开拓,创新不辍,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