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不等于保健食品!机构宣传应注意这三点

2023
09/19

+
分享
评论
诊锁界
A-
A+

从根本上说,这种混淆“有功能的食材”和“有功能的食品”概念的做法,是一种不法营销手段。

食品添加了具有健康作用的药食同源物质,也不代表产品就拥有了保健功能。因此,如果经销商销售的不是有着“蓝帽子”的保健食品,就不应该去打声称产品功能的主意。      

来源:中国食品报 

编辑: 宗正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黄芪、红枣、枸杞等,也是消费者常用的养生食材。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这些物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可以应用于保健食品。应该明确的是,药食同源物质可以用于保健食品,但并不代表,含有这些物质的食品都是保健食品。 但是,很多商家往往故意混淆概念,热衷于在商品中添加药食同源物质作为食品配料,并由此声称为健康食品、保健食品。把产品配料里的药食同源物质的功能,说成了产品的功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虚假宣传手段。 

从根本上说,这种混淆“有功能的食材”和“有功能的食品”概念的做法,是一种不法营销手段。消费者买的是一种加工食品,而不是一种或几种食材。 因此,经销商宣传的也应该是完整的食品属性,而非某个食材的属性。此外,食品添加了具有健康作用的药食同源物质,也不代表产品就拥有了保健功能。因此,如果经销商销售的不是有着“蓝帽子”的保健食品,就不应该去打声称产品功能的主意。 商家的这种营销手段虽然违法,但是屡见不鲜,很多消费者对此深信不疑。这是因为药食同源食材本身的确具有健康功能,很多专家和媒体在做科普时也在广泛宣传这些食材的健康功能和使用方法。 因此,这种类似的虚假宣传手段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这样的联想:

这种食材有功能——这个食品里有这种食材——这个食品有功能,就是保健食品。  

更为出格的联想是:这种食材能入药——含有这种食材的产品就能治病。

但事实上,加了药食同源食材的产品并不一定具有功能性。 一是量效关系。比如,含有红枣提取物的牛奶和单纯的红枣提取物产品完全是两个东西。牛奶里加了点红枣还是牛奶,那点红枣成分根本达不到健康干预的作用,这个牛奶也就谈不上保健功能。 二是配方关系。没有理论依据的组方,没有科学的评价,没有注册备案的管理,把几种药食同源物质堆砌组合,出来的产品并不一定具有保健功能,甚至还会有害身体健康。 具体来说,含有药食同源物质的食品商家在市场上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食材的功效可以放心说。产品中的食材,决定产品的价值,完全可以把所含药食同源食材的内涵说出来。 二是产品的功能务必谨慎说。讲产品原料和讲产品是两回事,对于一个食品,只要没有蓝帽子,一定不要跨越“讲功能”这道红线。 三是健康作用都得依法说。原料属性和产品属性应当区分开来,并且加以特别说明,这才是健康食品宣传的正道。

END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药食同源,保健食品,食材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