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2023-09-19 11:38   西安莲湖高尚健康体检

神经母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外实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链。

我国儿童恶性肿瘤中1/3为白血病,2/3为实体瘤,腹部是小儿实体瘤好发的部位。

儿童常见的腹部肿瘤有: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其中以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相对多见,胰母细胞瘤罕见。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

优点:简单易行,是儿童腹部基本的检查方法

缺点:儿童肠道生理积气较多,超声诊断价值受限

CT

优点: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测CT值可以判断肿瘤成分,如脂肪、钙化,对肿瘤的分期和术后随访有较高的价值,是儿童腹部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缺点:有辐射

磁共振

优点: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病灶包膜显示优于CT,DWI序列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缺点:扫描时间长,患儿多睡眠状态下,不能配合屏气,对钙化不敏感,使MRI在小儿腹部应用受到限制

PET/CT

优点:显示病灶解剖层面,提供肿瘤功能方面的信息,在原发灶及多数转移灶上具有较高的FDG摄取率及检出率,发现全身转移情况,协助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及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诊断价值

缺点:有辐射,检查费相对昂贵

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病例1:

4岁,女,发热1月,最高39.4℃,伴左髋部疼痛

3501695086816141

83721695086816802

46571695086816945

PET/CT表现:

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内密度不均匀伴多发钙化,CT值约41Hu,最大层面约4.4cm×3.2cm×6.4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5.0,向后浸润至右侧椎旁,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

9731695086817124

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3cm×1.9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4.5。

68041695086817320

全身骨髓FDG摄取普遍增高,SUV最大值为2.2,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匀。

PET/CT诊断意见

  1. 1.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团块状高代谢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神经母细胞瘤)。

  2. 2.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

  3. 3.全身骨髓广泛肿瘤浸润。

  4. 骨髓病理学诊断:符合神经母细胞瘤。

  5. 病例2:

3岁,男,发现腹部包块半月,无发热

23071695086817460

31411695086817575

75341695086817708

PET/CT表现:

腹膜后(左肾区)见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边界尚清,范围约12.5cm×9.7cm×15.3cm,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及少许点状钙化,CT值介于11Hu~41Hu之间,FDG摄取增高,SUVmax为6.9,病灶跨中线生长,左肾上腺、左肾结构显示不清。

25731695086817856

69981695086817986

腹膜后、骶前区、左侧髂外及左侧腹股沟区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8cm×1.6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7.5。

24271695086818116

肝内多发结节状代谢增高灶。

50811695086818239

左肺下叶胸膜下结节灶,FDG摄取轻度增高,SUVmax为1.5。右侧第9后肋伴软组织增厚,代谢增高,SUVmax为7.2。

76421695086818370

全身广泛骨髓代谢增高,SUVmax为8.0,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周围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PET/CT诊断意见

1.腹腔后(左肾区)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代谢明显增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经母细胞瘤侵犯左肾,鉴别肾母细胞瘤)

2.腹膜后、最前区、左侧骼外及左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转移

3.全身多发骨转移,部分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4.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小结节,伴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转移。

治疗前后对比

61371695086818477

治疗前、后对比,肿瘤灶较前体积明显缩小、代谢显著减低,现SUVmax为2.7(原SUVmax为6.9),提示治疗后肿瘤大部分活性受抑。原多发淋巴结转移,原左肺下叶转移结节、肝转移、全身骨转移灶均消失,提示治疗后肿瘤完全活性受抑。

76231695086818633

病检证实:

神经母细胞瘤,化疗6次后复查。两次PET检查对比,肿瘤代谢较前明显缓解。

神经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神经母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外实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链。多发生在5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好发部位在腹膜后区,尤其肾上腺部位,其次是纵隔、盆腔和颈部等部位。常表现为无痛性腹部肿块,大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升高,婴幼儿部分患儿肿瘤可自行消退。

影像学特点

1、任何含交感神经元部位均可发病,好发于肾上腺(约70%)

2、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内部常合并坏死、囊变区,80%见不定形钙化(特征性改变)

3、肿瘤常跨越中线生长,包埋大血管,少浸润周围血管

4、早期向外、向下推压肾脏,肾皮质完整,晚期肾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5、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囊变区显示清楚。

6、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见点状钙化,膈肌脚是腹腔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特征性表现),并沿此区域向上转移至纵隔。

7、呈浸润性生长,易早期转移到骨(特征性表现)、骨髓、肺及脑等。

PET/CT显像原理及诊断价值

18F-FDG是正电子发射标记葡萄糖的类似物,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被大量摄取,通常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高代谢的糖酵解越多,FDG的聚集越多,这是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内己糖激酶表达增加的结果,相反低代谢良性疾病则FDG的浓集少或不浓集。因此,18F-FDGPET显像不但用于肿瘤的诊断,还可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18F-FDGPET/CT在神经母细胞瘤(NB)原发灶初诊中的阳性率很高,NB原发灶对18F-FDG的摄取量均增高,而且大多数病灶都表现为中高度的FDG摄取,这样原发灶容易发现并且范围清晰显示。

神经母细胞瘤易发生转移,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骨与骨髓,其次有淋巴结、肝脏、肺和皮肤等部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母细胞瘤,病例,分析,C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27岁女性,输卵管积脓一例
    打开APP 西安莲湖高尚健康体检
  • 47岁张女士,罕见甲状腺异位癌一例
    打开APP 西安莲湖高尚健康体检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