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解剖、生理及病损表现【图文详解】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组成。
一、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解剖
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从大脑皮质至脊髓前角的纤维束)和皮质脑干束(从大脑皮质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经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皮质脊髓束经中脑大脑脚中3/5、脑桥基底部,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直接下行,陆续止于同侧前角。
皮质脑干束(皮质核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二、上运动神经元病损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1. 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单瘫。可见于肿瘤压迫、动脉皮质支梗死等。
2、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多见于脑干肿瘤和(或)脑干血管闭塞。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多见于脊髓炎、外伤或肿瘤产生的脊髓压迫症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