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
嵊州,一座在群山环绕中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城。来到嵊州,如果想觅一处好的景观,当地居民会指引你到嵊州市人民医院。
嵊州市人民医院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园林式庭院被誉为国内最美医院。
岁月悠悠,沉淀了自己
杨松斌于1995年来到了这家医院,先后在普外科和脑外科从事外科和神经外科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钻研成为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神经外科医生。
如果他的医学专业方向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神经外科专家,因为每当他把一个个脑外伤、脑出血患者从死亡线边缘救回来时,油然而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而这种成就感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推动实现更高的目标。
可是,他的从医足迹在2008年时悄然改变,这一年,他和同事以访问学者身份,被派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但美国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深深影响了他,为他在后来医院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内涵埋下了伏笔。
从美国回来后不久,他就被委派到新疆阿瓦提县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这是他第一次走上医院管理岗位。
在援疆的一年半期间里,他倾尽所能,帮助该院从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神经外科临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提升。
在帮助阿瓦提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他也切身了解到医院管理的各项运行制度、管理规律。
他感概道:“这个期间,提升更多的还是我自己。”
其实,学,无需局限于时间地点,只要拥有一颗随时能感知自然的心,世间万物皆可为师。
2018年,已是嵊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他又一次改变了医学专业方向,被调到嵊州市卫健局担任副局长,从医疗管理一下子跨越到政府行政管理。
位置不同,视野也就不同,在这期间,他了解了更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了解到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为接下来的医院管理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当回想这段历程时,他还是那句话,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力的提升。
2022年,他回到了嵊州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
岁月匆匆,时光流转。从刚跨出校门到现在再次跨进医院大门,近三十载医疗事业之路,使他青丝染白头。
多年的经历,也使他在上任后就准确瞄定医疗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升方向,推动医院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医院管理者都深有体会:在医院发展中人才是关键,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都要依靠人才的推动。
嵊州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育工作,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硕士、博士或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给予相应的激励,还专门成立了医疗卫生人才发展基金,对卫生系统的高端人才以及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学人才进行不同比例的奖励。
嵊州市人民医院也对引进、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
杨松斌说:“这几年,医院在全国各地招聘了多名硕士及以上的医学人才,本院也培养了十几名硕士和三位博士,使医院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记者了解到,嵊州市人民医院依据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培训制度,鼓励医护人员到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培训,培训期间待遇、绩效不变。
他讲道:“现在很多年轻人背负着房贷车贷,压力很大,所以出去进修时就会担心收入减少。医院出台的培训制度,减少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进修回来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医务人员,医院会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人才的涌现和自我提升推动了医院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临床科研的稳步提升。
据悉,目前,医院顺利通过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建设项目复审,心胸外科成为绍兴地区唯一一家快速康复示范病房,术后康复平均时间在绍兴市前列。
截至到现在,医院有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绍兴市重点学科、15个嵊州市重点学科。
2022年10月,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开科,直线加速器投入使用,嵊州市肿瘤诊治中心成立,标志着医院对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和综合治疗能力的提升。
“中西医结合和肿瘤内科一直是医院比较有特色的学科,也是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杨松斌说。
特别是在老年肿瘤患者发病率高频的现在,嵊州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镇痛治疗有效缓解了晚期癌痛带来的痛苦。
着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
在2017年之前,嵊州市周边的急性胸痛患者几乎都外转到省市大医院就医,自这一年,医院胸痛中心建立之后,中心整合医院内各科力量,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降低确诊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费用,避免高危患者的漏诊、误诊,让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救治。从而使大部分急诊的胸痛患者能够留在当地治疗。
继建立胸痛中心后,医院先后建立了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卒中中心通过开展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急诊动脉内取栓及动脉内溶栓术、支架植入术等血管内治疗,极大减少了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
在这里,最值得的浓墨重彩的是医院的创伤中心。
嵊州市位于群山环绕之中,蜿蜒的山路造成交通事故频发,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跌伤、创伤的患者也多起来。
“创伤患者大多需要多个学科通力协作进行救治,过程中,怎样协调多科室参与救治尤为重要。”急诊科主任说。
为此,医院经过不断探索,从2017年开始,建立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
即成立了五个多发伤救治团队,并规范流程,实行组长负责制,制定周值班制度。
五个团队轮流值班,急诊科一旦收治了多发伤患者,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值班团队快速赶到急诊科参与抢救。
嵊州市居民周大伯驾驶着电瓶三轮车与一辆飞驰的小车发生猛烈撞击。
受到严重创伤的周大伯被120紧急送到嵊州市人民医院时,因全身多处的严重损伤、失血过多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医院立即开通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同时启动应急预案机制,值班的多发伤救治团队迅速感到参与抢救。两个小时后,他的第一次手术顺利完成。
后又经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为他进行了第二、三次手术。不久后,周大伯转入普通病房做下一步的治疗。
快速反应机制大大提升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但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杨松斌介绍:“在此基础上,医院还要逐步加强急诊外科医生的力量,以急诊外科为主加上多发伤MDT制度提升创伤患者的救治率。”
今年,嵊州市人民医院计划选派一名资深的高年资外科医生充实到急诊外科团队, “创伤患者的救治需要专业的急诊外科救治队伍。”
目前,医院的创伤中心加入了国家创伤救治联盟,卒中中心早已成为“国家级卒中防治中心”,心衰中心已为绍兴市首家“国家标准化心衰中心(示范中心)”。
质量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医疗安全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
围绕国家十大质量安全目标,嵊州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十个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质量安全例会,会上对全院医疗运行数据、医疗质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建设性方案,管理小组实时追踪整改效果。
杨松斌介绍,两年下来,医院住院患者的突发死亡率、突发血栓比例大幅度减少。尤其是VTE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准确评估住院患者的VTE发生风险,医院VTE的预防落实率也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90%多,从而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血栓的发病率。
除医疗质量安全建设、学科建设之外,运营管理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提升运营管理保证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杨松斌说,从去年开始,医院围绕DRG支付、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每个月对医院的运营数据进行分并通报结果。
通过分析,对医院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整改,提升整体的运营质量。
说到这,他无奈地笑了笑:“现在公立医院整体运营都比较困难。”他说,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以来,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各种运营数据都取得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2022年,嵊州市人民医院成为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今年,吸引了四十多名温医大的本科医学生来医院实习。
“今年是历年来实习生最多的一年,也是医院重视教学带来的成绩。”说这话时,杨松斌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医务人员特别代教老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促使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医院更加快速的发展。”
三优先,推进医共体建设
嵊州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与辖区内9个乡镇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四年来,作为医共体总院的嵊州市人民医院围绕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提升和分院之间的融合度。
医共体围绕院领导联系制,即每位院领导负责一家医共体分院,每个月定期到医共体分院调研、走访、了解医共体分院的实际需求。
建立总院学科专家的联络手册分发给分院, 分院医生在门诊、住院查房中遇到疑难病症直接联系总院专家。
此外,总院对分院上转的患者实行优先门诊、检查、住院三优先原则:患者可以直接在分院开出总院的特殊检查单;需要门诊检查,可直接联络总院对应的学科医生优先预约;分院上传的患者优先安排住院。
“这些举措为基层患者来总院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医共体的本质是为了改变县域内居民向外就医流动的现状,将县级医院为主要核心,构建一个分级诊疗顺畅、服务多元的健康服务体系。
分级诊疗需要强化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但是,近年来,很多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了公共卫生等服务,造成了重公卫轻诊疗的现象。
为此,总院在分院开设全专科联合门诊、联合病房,每周都派有专家到卫生院开展门诊、查房、带教、手术等。并针对分院所需要的实用技术,像急救技术、慢病诊疗、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PICC等,对分院医护人员开展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模块化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调动总院七个名医工作室的力量,根据分院的特色和当地居民的疾病谱开设名医基层工作室。每周,名医工作室派专家到基层工作室开展门诊、查房、带教。
总院围绕发病率居高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慢阻肺、肿瘤等慢病患者,成立了五大慢病指导中心,建立规范的诊疗方案。
为做到总院、分院诊疗上的同质化、标准化,总院建立下基层慢病指导的工作计划,对分院从事慢病工作的医务人员开展模块化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慢病诊治水平。
总院医生还参与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都有一名副高以上的总院医生,作为团队的指导专家,通过建立的微信群,解决家庭医生在服务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并定期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村庄开展义诊、技术指导。
“这样,形成全方位的方式帮扶分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让居民真正的能留在当地就医。”
说到这里,他陷入沉思,一会低声说道:“在医共体建设中,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不难看出,他很笃定今后要走的路,是一往无前的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肖惠丹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