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研究不断深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造福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发表的一项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包括14%的青少年在内,自杀占死亡人数的1/100以上,并且58%的自杀发生在50岁之前。同时我们也获知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据估计增加了25%以上[1]。
目前,世界上约有八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障碍,无论男性女性,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2021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领衔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而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6.8%。[2] 精神疾病患病的机制目前全球尚无研究确定,但普遍公认的原因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生物遗传因素包括大脑多巴胺分泌水平、对奖惩反应的特异性,心理因素包含了个体的外部表现,应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以及情绪,社会因素则是和生活的环境,童年时期身体或情感的创伤有关。随着生物科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十年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与各类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将汇总相关研究,提供多角度让更多人了解精神疾病,同时有更多的信心与其斗争。
01—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1.Nature子刊:肠道菌群或影响抑郁症[3]
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在抑郁症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结果: ①纳入发现(n=1054)和验证队列(n=1539),鉴定出抑郁症状相关的13个菌群类群,α多样性与抑郁症负相关; ②抑郁症更严重,Sellimonas菌属、埃格特菌属、 Lachnoclostridium菌属和Hungatella菌属更丰富; ③而罕见小球菌属、粪球菌属、瘤胃球菌(UCG002、UCG003和UCG005菌属)、 毛螺菌UCG001菌属、凸腹真杆菌、高氏瘤胃球菌组,及瘤胃球菌科家族耗尽; ④这些菌群参与抑郁症的关键神经递质——谷氨酸、丁酸、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的合成。 2.Science子刊:严重抑郁症中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特征,及其相互作用[4]
研究团队采用宏基因联合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率先描绘了抑郁症的肠道细菌组、病毒组和粪便代谢组学特征,结果显示抑郁症存在以微生物源氨基酸代谢紊乱为特征的肠道微生态失调。证实了微生物-肠-脑轴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未来抑郁症精准诊断的新生物学标记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3.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5] 2020年,Zahra Amirkhanzadeh Barandouzi等人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回顾了2000年到2019年发表的研究,以此来确定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中肠道菌群是否发生改变。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中,细菌丰度增加:厌氧菌、链球菌、胶菌属、土杆菌属、副杆菌属、埃格特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抑郁症患者中丰度减少的细菌主要包括:粪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等。肠道菌群紊乱可以通过产生代谢物影响中枢神经,改变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水平,最终影响个体情绪行为,导致抑郁症发生。 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存在差异。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分泌代谢物影响肠道神经系统,最终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02—临床研究与案例
1.Cai等首次将肠道菌群移植用于改善一位79岁的老年精神抑郁症患者,这位患者在经历压力事件后有6个月精神抑郁史,利用患者6岁的孙子作为粪菌供体,经过肠道菌群移植后取得了显著效果。[6]
在12个月后的随访中,她的病情仍有缓解。此次将肠道菌群移植用于老年精神抑郁症患者,被证明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尝试。
2.Xie等将肠道菌群移植用于一名86岁男性抑郁症患者,并且该患者有脱发和胃肠道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6轮肠道菌群移植,最终其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食欲增长,无腹痛或腹胀,体重指数增加;更重要的是,无需任何脱发治疗即可改善头发生长。虽然在该病例中肠道菌群移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其作用的具体靶点和机制并未阐明。[7]
3.Huang等利用肠道菌群移植治疗30名(18男,12女)平均年龄为44岁的难治性IBS患者,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2-3次肠道菌群移植程序(隔日一次),肠道菌群移植后1个月和3个月。[8]
多种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肠道症状显著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减轻;肠道菌群移植后1个月与肠道菌群移植之前相比,疣状古生菌门和广古菌门有所增加,甲烷短杆菌属和艾克曼菌属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4.Mazzawi等的治疗对象为13名(9男,4女)平均年龄32岁的IBS患者,利用胃镜进行单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移植,并让患者在肠道菌群移植之前和之后的几周内完成以下问卷调查:IBS症状问卷、短暂性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布里斯托尔粪便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症和抑郁症量表。[9]
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分数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均得到显著改善,并持续了长达28周;肠道菌群移植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与供体更加相似。这表明肠道菌群移植与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IBS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关,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好的疗效。
—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和精神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精神疾病效果明显。而关于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精神疾病研究的很多问题也随着产业的商业化逐步被解决,比如研究样本少、健康肠道菌群研究、肠菌精准移植、供受体寻找与匹配(利用AI精准配型)等。期待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研究不断深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造福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 参考文献/资料:
[1]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
[2] Lu J , Xu X , Huang Y ,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1, 8(11):981-990.DOI:10.1016/S2215-0366(21)00251-0.
[3] Radjabzadeh D , Bosch J ,André Uitterlinden,et al.Gut microbi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depression[J]. 2021.DOI:10.21203/rs.3.rs-570388/v1.
[4] Yang J , Zheng P , Li Y ,et al.Landscapes of bacterial and metabolic signatures and theirinterac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J].Science Advances, 2020(49).DOI:10.1126/SCIADV.ABA8555.
[5] Barandouzi ZA, Starkweather AR, Henderson WA, Gyamfi A, Cong XS. Altered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Psychiatry. 2020 Jun 10;11:541
[6] Cai T, Shi X, Yuan LZ, Tang D, Wang 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mental depression[J].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019, 31(10): 1525-1526. DOI:10.1017/S1041610219000115
[7] Xie WR, Yang XY, Xia HHX, Wu LH, He XX. Hair regrowth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alopecia areat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2019, 7(19): 3074-3081. DOI:10.12998/wjcc.v7.i19.3074
[8] Huang HL, Chen HT, Luo QL, Xu HM, He J, Li YQ, Zhou YL, Yao F, Nie YQ, Zhou YJ. Relief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J].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9, 20(8): 401-408.
[9] Mazzawi T, Lied GA, Sangnes DA, El-Salhy M, Hov JR, Gilja OH, Hatlebakk JG, Hausken T. The kinetics of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J]. PLoS One, 2018, 13(11): e019490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