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传承创新基因 筑就科研高地 专访北医三院副院长宋纯理

2023-10-10 17:36   健康界悦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基因代代相传,科技成果源源不断。

从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到“健力宝”配方、“根痛平”、“颈痛平”、世界第一例3D打印人工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在65年的发展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创新基因代代相传,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同时,凭借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身处北京学院路这一科研中心和高精尖人才聚集地,北医三院坐拥科技创新的天时、地利、人和,不断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更形成持之以恒的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驱动  为学科建设“寻宝”

在名院林立的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建立的“年轻”医院,北医三院几代人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医院曾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抓手,掀起一场效率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以有限的医疗资源服务更多百姓。2018年,北医三院在建院60周年之际又提出从“服务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战略转型,将医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据北医三院副院长宋纯理介绍,为支持这一转型战略的落地,北医三院打造了全新平台——医学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的突出特点在于“覆盖医学创新全链条的大多数关键环节”,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学科重点科研平台。

正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推动,北医三院现已拥有2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2022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名列第六,并连续5年位列该榜单前十位;在“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名列第六。

北医三院前院长乔杰院士曾表示,“以点带面推动学科发展,是适合北医三院发展的方式”,北医三院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探索出以学科群带动临床专科发展的模式,其中科技创新成果的驱动作用不可小觑。其主要思路是:首先找出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取得成果后,以此为依托,打造相应的学科,并进一步将创新成果推广至更多学科,从而推动整体学科建设。

以该院优势学科之一的骨科为例,北医三院首先将3D打印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点,成功实施世界首例3D打印人工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依托3D打印在骨科取得的成功,医院进而着力打造3D打印学科群,将3D打印技术推广至成形科、肿瘤放疗科和口腔科。

生殖医学中心更是如此,2014年,在完成世界首例“应用单细胞扩增测序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后,该中心以此为依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辅助生殖技术诊疗中心之一。

多学科协作  1+1>2

在科技创新成果的驱动下,北医三院的优势学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达到国家一流水准的科室几乎占据医院的半壁江山。显然,北医三院未来的主攻目标不仅限于打造优势学科,还要更上层楼。

如何更上层楼?宋纯理给出的答案是:取道学科协同发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是当前最流行的诊疗理念,也是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

目前,北医三院共打造了37支MDT团队,这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就医流程更加简化、诊治效果更趋优化。据宋纯理介绍,为推进MDT建设,医院建立了院级管理机制,为多学科合作提供支持。如设立组织管理机构,由医疗副院长直接负责,办公室设在医务处;建立工作计划、例会等制度;进一步在人、财、物及各项考核方面给予支持,将MDT理念落实到位,并加强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的追踪研究。

多学科相互碰撞催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也成为医学创新的源泉。比如,医生团队在MDT讨论过程中,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了解其他领域最新进展、治疗方法、规范及发展新趋势,拓宽诊疗思路,这为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医院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平衡“专”与“全”的矛盾,通过疑难疾病诊治的“加”与“减”,有效提升医疗质量,树立医院品牌。

借助MDT模式,技术和诊疗手段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2020年,脊柱肿瘤MDT团队从精确诊断极罕见脊柱上皮样肉瘤,到完整切除复杂高位颈椎肿瘤,再到术后严重功能障碍康复等一系列贯序治疗,多学科环环相扣,成功破解了多个罕见病救治难题。

当时,一名年仅27岁的患者因颈部疼痛经外院诊断为神经鞘瘤,并辗转来到北医三院骨科韦峰教授门诊,在病理科协助下,最终确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上皮样肉瘤”。原发性脊柱恶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方式是整体切除,但这会造成重要结构损伤,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康复难度。因此,这种手术往往被列为高危手术,一度是手术“禁区”,国内外实施此类手术的医院较少,经验也有限,不仅十分考验术者的空间思维和操作技术,更是对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的“大考”。

医院由骨科刘忠军教授牵头、涵盖北医三院13个临床医技科室的脊柱肿瘤MDT团队,统筹商讨综合救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脊柱肿瘤治疗团队几乎容纳了全院一半以上的临床医技科室。“一站式”服务有效补充了脊柱肿瘤综合治疗策略;规范化的术前诊断、精准化的手术方案和多学科术前术中管理打通了学科壁垒,实现了跨科室协同服务的新探索;系统化的重症支持和康复治疗攻克了术后危重并发症;个性化多学科肿瘤辅助治疗改善了恶性肿瘤远期预后……最终护佑患者成功“闯关”,恢复健康。

MDT模式不仅通过多学科协作在疑难重症治疗上实现创新突破,还能为疑难病例提供个体定制化治疗,从而激发创新成果的出炉。比如,与很多学科不同,骨科中的一些疑难病例可谓“一人一个样”,需要提供个体定制化治疗,这就催生出科技创新需求,促使骨科最终出炉3D打印内植物产品。

MDT不仅是简单的1+1会诊,更有效实现了精专突破和技术创新,这才是北医三院发展MDT的初衷: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医院既要推动单学科的精尖式发展,也要推动多学科间的联动式发展。宋纯理表示,医院多年来以MDT为抓手,鼓励多学科协同合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改善了就医体验,而且打造出多个北医三院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的影响力。

借地缘优势  组创新联盟

医疗机构不同于高校院所,医生既是医疗技术创新的发明者,也是医疗产品的应用者。但由于医生不掌握试验方法、缺乏后续技术开发能力等原因,其在临床工作中产生的创新想法,往往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夭折”。因此,加强在材料、装备工艺等方面与工科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突破医生创新想法难以实施落地的困境,北医三院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区域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于2021年发起成立了“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下称“学院路创新联盟”),依托联盟渠道,通过举办“学院路科技周”交流活动,打通医院与联盟单位高校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渠道,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产出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宋纯理表示,无论是打造医学创新研究院,还是学院路创新联盟,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未来,北医三院将持续发挥优质医疗资源溢出效应,以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学院路创新联盟为工作载体,促进北京地区临床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医生作为研发及创新主体的作用,探索建立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支撑临床机构成果转化。

目前,北医三院先后与13家联盟单位在生物医药、影像数据分析、纳米材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健康保健等领域开展大量医工协同合作,共同举办了近百余场学术沙龙,孕育出80余项学科交叉的合作研发项目,实现了医生专业优势与理工科高校院所和企业技术优势的强强联合。

比如,耳鼻喉科与联盟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建立联系,利用其材料系的工科优势,寻找用于鼻腔支架新型材料,并与北航图像分析中心合作,完成了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中试定型,经多方共同努力,最终合作研发完成了鼻腔支架的个性化定制并成功转让,现该产品已应用于临床。团队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又与联盟单位国家纳米中心合作,开展了对药物缓释纳米涂层鼻腔微创支架的研发,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宋纯理表示,北医三院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医院上下达成的共识是,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短短几年时间,创新转化工作就完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措施的衔接,从制度保障到实际操作的落实,并建立起以科研为核心、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转化生态,形成了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普适性的“三院模式”,开启了医院科研从高速前进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创新,北医三院,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科建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