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重庆研究团队揭示:服常用降压药可以进行原醛筛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领衔的“重庆原醛研究团队(CONPASS group)”近期在Endocrine期刊发表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的最新研究成果Screening for primary aldosteronism on and off interfering medications。该项目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原醛筛查策略,从而解决了一个重要临床问题,即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停用降压药或更换降压药也能进行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检测筛查原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李晓禹博士、梁佳雨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全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796417/
原醛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重庆原醛研究团队(CONPASS group)既往研究报道称,原醛在新诊断高血压中的患病率为4%-7%,但大部分患者未接受及时筛查,被漏诊误诊。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检测是公认的原醛筛查手段。既往有研究报道,降压药物可能影响血浆醛固酮和/或肾素水平,故国内外原醛诊治指南均建议筛查前需停用对ARR影响较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由于停/换药的时间长达2-6周,期间患者存在血压升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严重影响医生及患者对该病的筛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点。
为明确服用常用降压药物能否进行原醛筛查,团队首先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386名完成停/换药前后两次ARR筛查并有明确最终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包括208名确诊原醛和78名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通过比较,两次ARR的诊断效能,发现停/换药前和停/换药后ARR的AUROC无显著差异(图1)。
图1. 停/换药前后ARR的AUROC(A为回顾性研究,B为前瞻性研究)
接着,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选择原醛高危人群,完成停/换药前后两次ARR筛查及原醛确诊试验。研究最终纳入了125名确诊原醛和206名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结果显示,尽管服药对患者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水平有一定影响(图2),但停/换药前后ARR的AURO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图1)。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不同ARR切点的准确性,结果提示将停/换药前ARR的切点下调至10pg/μIU,其诊断准确性与常用的停药/换药后ARR切点20 pg/μIU相当(表1)。
图2.停/换药前后的血浆醛固酮、肾素和ARR(A-C为回顾性研究,D-F为前瞻性研究)
表1. 停/换药前后ARR切点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该研究证实,尽管常用的降压药对血浆醛固酮和肾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采用服药时检测的ARR仍然可以进行原醛筛查。需特别指出的是,此时的ARR筛查切点应较标准状态(即停/换药对ARR有影响的降压药)的ARR切点更低(推荐最佳切点10pg/μIU)。对于高度怀疑原醛的患者(如反复低血钾或CT提示有肾上腺增粗或结节),若服药时的ARR筛查为阴性,则需停/换药后复查ARR。该研究提出了“服常用降压药可以进行原醛筛查,但需下调ARR切点”这一新的原醛筛查策略,简化了当前的原醛诊断流程,可能有助于更好的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原醛的筛查,提高疾病的诊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重庆原醛研究团队 CONPASS group
重庆原醛症研究(Chongqing Primary Aldosteronism Study,CONPASS)团队,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领衔,于2016年9月18日正式成立,团队成员21人。
主要成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李启富、程庆丰、杨淑敏、宋颖、胡金波、王越、冯正平、甄乾娜、何一帆等);泌尿外科(何卫阳、王德林、张尧);心血管内科(罗素新,廖康腊);放射科(吕发金、何怡红、毛芸);病理科(曹友德,肖明);重大代谢性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李佳渝、李俊龙);卫生统计与信息管理(彭斌)。
团队宗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较高患病率(5-10%),部分患者的高血压可治愈,但该病当前的知晓率和诊断率低,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团队利用多学科优势,建立大样本原醛症队列的数据库及样本库(血、尿、肾上腺组织),通过长期追踪随访,一方面开展原醛症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研究;另一方面,建立规范化的原醛症诊治流程和标准,并在国内推广相关诊疗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原醛症诊治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