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弹新利器”血流导向装置!一次性拆除颅内多个“不定时炸弹”!
近日,我院介入科陈珑主任医师团队通过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成功将颅内同一部位的多发动脉瘤一次性治愈。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让手术更加微创、简便、安全和有效,其为颅内复杂多发动脉瘤的根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66岁的张阿婆(化名)半年前因间断性头痛,经当地医院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可能。后至我院介入科进一步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但其病情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脑血管造影发现患者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其有颅内动脉瘤的家族史,兄弟姐妹中多人患脑动脉瘤,且其中一名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因此查出患有脑动脉瘤后,患者十分紧张和害怕。
脑血管造影及3D 血管重建可见颈内动脉床突段多个动脉瘤显示(红箭、白箭和蓝箭)
我院介入科陈珑主任医师经过对患者病情认真分析研判并与家属商讨后,家属选择行介入微创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治疗患者的多发颅内动脉瘤。陈珑团队完善术前准备后,对患者进行了血流导向装置的植入手术,一次性治疗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的多个动脉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1天患者就可以下地行走,并快速康复、出院。
术后半年患者来我院进一步复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颅内的多个动脉瘤已完全消失,颈内动脉也恢复了正常的形态,颅内动脉上的多个 “不定时炸弹”一并拆除,动脉瘤完全治愈,患者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术前和术后半年脑血管造影对比,颅内的多个动脉瘤都已完全消失(左图为术前,右图为术后)
科普时间
颅内动脉瘤其实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发生在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这类血管壁的膨出,往往提示局部血管壁的薄弱,可以理解为汽车轮胎老化后的“鼓包”,其可能随时“爆胎”导致脑出血,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因此又被称为脑内“不定时炸弹”。文献报道,约5-7%的人们患有颅内动脉瘤。也就是说100个成年人当中,有5-7个人会患上颅内动脉瘤,而且在第1次动脉瘤破裂的时候,有30%的人会当场死亡。而第二次破裂后致残和致死率约为60~80%。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大多并无明显症状,有些动脉瘤破裂前会出现警哨性症状,也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因此颅内动脉瘤不容易被发现。那些被发现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是检查其它疾病时,意外发现的。动脉瘤的常规无创筛查方式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但最终的确诊,需要依靠金标准——脑血管造影检查(DSA)。
颅内多发动脉瘤治疗上较为棘手,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但外科开颅手术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不足;而传统介入微创弹簧圈同时栓塞多个动脉瘤,也面临着手术难度增大、风险增高的情况。而如今,针对此类多发动脉瘤,又有了新的介入治疗方法: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如果把传统的介入微创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比作拆弹“A计划”,那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就是拆弹“B计划”,它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复杂动脉瘤先进方法之一。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具有血流导向作用的动脉瘤载瘤动脉上使用的血管内密网支架,其通过紧密编制的支架网孔,引导血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动脉瘤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造成动脉瘤内的血流减缓、瘤内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瘤开口处的血管内膜新生、并最终覆盖动脉瘤开口,使得血液无法再流入到动脉瘤内,以达到彻底治愈动脉瘤的目的。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的开展,进一步简化了介入微创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流程,缩短了治疗时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模拟图(蓝色部分为血流导向装置,其左上方红色膨大为动脉瘤)
血管导向装置植入后血流重建、动脉瘤消失(蓝色部分为血流导向装置,原左上方红色膨大的动脉瘤已基本消失)
血流导向装置利用“血流动力学”原理,通过改变进入动脉瘤的血流方向,降低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血管内皮细胞沿支架骨架生长,逐渐修复动脉瘤瘤颈并治愈动脉瘤,从而排除“颅内不定时炸弹”,同时恢复载瘤动脉结构的完整性。其从传统的动脉瘤囊内介入操作治疗,发展到对载瘤动脉的血管重建治疗;使得颅内多发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宽颈、夹层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种新型治疗方式可以使颅内多发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治愈率超过90%,开启了颅内动脉瘤、尤其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近两年,我院介入科在刘一之主任医师团队和陈珑主任医师团队的带领下,通过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已成功治疗了30余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我院在脑血管病介入微创治疗上再上层楼。
作者:介入科 李沛城、陈珑
编辑:宣传统战处 王否
审核:党委办公室、宣传统战处 范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