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采”时代,医疗器械监管领域再现新变化。
▲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
“后集采”时代,医疗器械监管领域再现新变化。
01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新型监管来了!
医院改革向来被视为医械领域运转的风向标,任一政策的出台都会直接影响其市场运行。
11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政策解读。
其中点名了集采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医疗机构报量不准确、中选产品优先使用不够、中选产品供应配送保障不及时、监管考核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明确要夯实市县医保部门、医疗机构、中选产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四方责任,全面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监管。
其中针对院方,特推出一种创新集采监管方式。《通知》提出要探索开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建设院内集采预警系统试点。
各设区市医保局应结合实际在本辖区内选择至少1家体量较大的公立医疗机构作为试点。
试点医院完成集采预警系统建设后,试运行1个月,由市医保局、试点医院形成试点经验报告及全市推广经验模板,结合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进行全市推广。
所谓“院内集采预警系统”,是通过整合医院库房管理系统、医疗HIS系统、处方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和功能,将院内所有集采药品医用耗材纳入一个预警模块进行统一管理。
其特别之处就在于,该预警系统是直接内置于每家医院的,并与院内各重要业务系统紧密互通、信息共享。
在此之下,每家医院集采执行情况一目了然。如果说,以往披露掌握的是某一集采品种的总体完成进度,那么此后则可以精确到每一批次、不同规格产品的任务量、实际采购量和使用量。
不仅医院端,中选用量不达标、违规采购高价非中选等行为也将无处遁形,相关械企非中选产品进院难度也进一步升级!
02
严查集采使用量不达标!
涉大批医院、械企
自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后,医院使用量的执行便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使用量”的落实是衡量集采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在整个医用耗材集采过程中,医疗机构的报量是起点,其耗材执行力度直接影响着集采的最终成果。
早在今年4月,江西鹰潭市人民政府便发布《鹰潭市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情况通报(截至2023年2月)》,公布了鹰潭市全市公立医院执行的8大类别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中,存在超声刀头、人工晶体、吻合器等6类耗材采购进度慢,全市多家医院完成进度为0。
其中,鹰潭市人民医院、贵溪市人民医院等大批医疗机构轮番被点名,官方也于后续对采购未达标的医院约谈批评、通报所在地卫健部门。
此次《通知》也强调,充分利用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每月常态化、精细化监测公立医疗机构执行集采中选结果情况,包括:集采中选产品采购数量占比、采购金额占比、采购非中选产品情况等。
同时结合相关内容开展专项督导:
对不报量不采购中选产品而只采购高价非中选产品行为约谈医疗机构负责人;
拒不整改的,将有关线索移交同级行风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
鼓励将集采中选产品执行情况较差的医疗机构和品种作为重要线索纳入飞检对象抽取范围。
更明确提出,对无法及时满足医疗机构合理采购需求、不按协议供应的医药企业,报省医保局依情节给予相应等级信用评价,并进行约谈,情节严重时适时启动备选产品供应。
03
耗材“后集采”环节
进入全方位监测时代!
带量采购的推进使得耗材价格的虚高水分被挤出,为医院控费提供了重要助力。近年来,国家层面就加大医用耗材集采执行落地,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从政策本身出发,集采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也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在落地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客观挑战。
今年以来,针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全环节的监控和检查,已经开始在全国密集落地!
此前,随着第四轮耗材国采的落地执行,人工晶体基本实现集采全覆盖,骨科领域耗材更是全面大幅降水,预计耗材价格缩水超300亿元。全国耗材带量采购进入“后集采时代”。
根据各地要求,重点监测通报内容涵盖了中选产品采购进度、中选产品采购数量占比、非中选产品占比等情况,以及抽查监测违规线下采购、上传数据不实、超常规订单、不及时支付货款等方方面面,并在通报基础上,严格落实惩戒。
显然,耗材“后集采”环节全面监控时代正在到来!无论是医疗机构集采不报量、采购用量违规,还是企业断供、配送不达标,都将被第一时间发现,实施更为严格的处罚!
素材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