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全流程守护肝移植患者 交大一附院开设肝脏移植内科病区
肝脏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也是医学界难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被称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已登记预约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自身目前的身体状态如何,是否有手术适应症等,需要及时的进行术前评估检查。而对于已行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而言,病人术后大多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进行规律的术后随访和复查,如果出现术后并发症,需要及时入院治疗,这对于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移植后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解决肝移植患者全周期管理问题,提升肝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更好满足肝移植患者就医需求,提升就医体验,交大一附院在南院区新设了肝移植亚专业肝脏移植内科病区。
肝脏移植内科病区
肝脏移植内科病区主要收治肝移植术前评估患者及肝移植术后出院后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住院治疗的患者。针对等待肝源期间的患者,主要开展肝移植术前评估、移植前全面检查、维持肝脏功能、提高病人手术耐受性等医疗服务;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主要开展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治疗、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诊治、术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胆道并发症治疗、血管并发症治疗、肝癌复发及新发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筛查治疗、消化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的专业化治疗。
肝脏移植内科病区依托交大一附院肝脏移植中心,配备一支专业化肝移植团队,中心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全组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坚持致力于复杂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目前病区配备3名常驻医生和一支肝脏移植专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
病区目前设置30张床位及6张重症监护床位。为了更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总院与南院区之间设立摆渡车,患者前往总院区开展相关检查,可乘坐院区摆渡车前往,针对ERCP(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会有专门医生负责病人两院区间的接送和检查。
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院更加关注肝移植的质量和患者的增值获益。肝脏移植内科病区的开设,及时解决了总院区床位紧张问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肝移植术前、术后患者的住院需求,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真正实现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的一体化。
肝脏移植亚专科负责人王博主任表示,“肝脏移植的内外科一体化衔接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肝移植不仅要重视外科和围手术期的问题,更要重视全周期管理,因此肝移植学科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内科进行支撑。肝脏移植内科病区的设立,进一步将专业细分,能够充分发挥科研标本、科研病例、病人随访的资源价值,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同时满足了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真正实现了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和术后管理的一体化。”
肝移植团队田敏医生表示,“术前评估是肝移植术前的重要环节,全面了解病情,对手术耐受性做出科学评估至关重要。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科学指导和持续管控更是提升肝移植长期疗效的关键。在肝移植术后随访方面,我们建立了健全的随访体系,坚持每周一、三、四门诊随访和登记,自2016年起,利用互联网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了术后患者随访微信群,做到了术后患者随访率100%,为肝移植术后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诊疗服务,目前群里已经有超过800名患者,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肝脏移植团队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组建于2000年,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秉承“真诚、奉献”的服务理念,坚持致力于复杂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中心每年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量已达160余例,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完成肝移植1393例。多次被中国肝移植质量控制中心评为先进单位。
自2000年医院开展了西北首例减体积肝移植手术,患者至今健康存活23年。随后相继开展了各类肝移植手术,包括经典原位肝脏移植、背驮式肝脏移植、减体积肝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活体供肝肝移植、双供肝肝移植、二次肝移植、儿童亲体肝移植等。2003年以来取得各级各类医学临床与研究科技进步奖。自2011年全国开展器官捐献以来,截至2023年6月成功完成1129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医院肝移植数量和效果位于全国前列,已经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肝移植中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2019年获得我国第一批器官移植医师培训基地。
2019年成功开展了儿童肝移植项目,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亲体肝移植在医院成功完成。至今总共开展了5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最小年龄6个月,从饱受黄疸折磨的“病危儿”变成一个个健康可爱的“白雪公主”、“小王子”,取得了较好的前期效果,目前均健康存活。
2011年中心开展了国内首例磁环压榨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磁压榨吻合无需外科手术即可完成消化道的重新吻合,特别适合于各种术后吻合口狭窄,尤其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截止目前,中心已经对20余例肝移植术后肝内胆道或胆道吻合口狭窄的病例实施了磁压榨吻合疏通,结果表明对符合适应证的疑难病例,磁压榨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2019 年团队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团队经验基础上,发表《关于利用磁力再通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的专家建议》。
2022年11月,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磁辅助快速血管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实施3例全肝移植术。通过腹腔镜实施肝移植,能够缩短无肝期时间,将传统肝移植右上腹长达40cm反“L”型手术切口缩短至15-20cm的上腹部正中纵行切口,显著减少手术创伤,打破了腹腔镜全肝移植禁区,极大地推进了腹腔镜外科和移植外科手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标志着全肝移植正式迈入微创时代。
肝移植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和面上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军队后勤开放项目等。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及CME10次,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每年积极参加国内外肝移植相关会议,并进行大会交流。
肝脏移植内科病区专家介绍
王博,肝胆外科副主任,肝脏内科移植病区负责人
专家介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肝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癌学组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在肝移植、肝脏肿瘤、复杂胆道疾病外科治疗方面具有专长。长期从事肝移植、肝脏肿瘤、肝脏外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重症移植患者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陕西省卫生健康重症肝炎肝移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陕西省重大产业链(群)1项。
田敏,主治医师,交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成员,肝脏移植内科病区常驻医生
专家介绍:2010年12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工作。主要负责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管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肝移植术前等待者的评估与维护、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等工作。参与肝移植手术400余例,参与完成供肝的获取及移植肝的修整20例。2011年12月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进修,熟练掌握了肝移植、亲体肝移植、小儿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担任陕西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器官移植与捐献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器官移植与代谢性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移植分会代谢管理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委员。主持军队后勤总部开放项目1项、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学科交叉与合作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省级重大科研课题研究。
李娜,主治医师,交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成员,肝脏移植内科病区常驻医生
专家介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呼吸专业临床硕士,西安交通大学肝胆外科胆道疾病在职博士。研究方向为外科危重症患者综合管理;外科术后复杂腹腔感染诊疗;外科围手术期重症患者的管理;外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诊疗;危重患者的镇痛镇痛治疗;肝移植术后长期治疗、移植术后并发症、移植术后出现感染性疾病。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0年,对于外科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管理经验丰富。2015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MICU进修学习。2020年参加救治陕西危重症新冠患者。长期参与肝胆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救治。主持新医疗新技术项,参与及主持院级基金2项,主持省基金一项。
刘康,助理研究员,外科学博士。导师为国内肝胆外科著名专家吕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工结合外科技术创新研究以及肝胆胰肿瘤临床研究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最高影响因子18.9分。代表性期刊包括:Bioactive Materials、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等。担任外科学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审稿人(IF:15.3),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美国国家专利1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一项、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等。
编 辑:陈佳琦 责任编辑:庞 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