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提高内驱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关于内驱力
内驱力是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把某事做到何种程度的内在动力,它是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管理人的行为,就必须关注内驱力。 内驱力分为三种:生物性内驱力,指要生存下来的动力。 这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决定的。 外在动机,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动力。这是人适应社会要求决定的。 内在动机,即想要主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且创造新事物,努力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这是人的心理要求决定的。 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内在动机很强烈、非干不可,有的人不关痛痒、毫无兴趣?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思维模式、自主性、目标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等等。
两种思维模式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作者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后天的努力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一旦遇到需要通过改变自己才能克服的困难,他们就会马上放弃。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自我否定。 思维模式决定了人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自驱力非常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譬如,孩子考的不好,不强调成绩,而是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关注努力而不是天赋。 譬如,孩子考的不好,不强调天赋,而是关注孩子的努力程度。
第三,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会让孩子对改变缺点心存畏惧,最终放弃努力和改变。
归属感
归属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最基础的心理需求。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感觉自己被团队认同、接纳,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 对孩子来说,归属感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认同和包容。当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庭中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时,归属感就会获得充分满足,他就会真正将自己看作家庭中的一员,努力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其中就包括主动学习。 当孩子行为出现不良,父母需要做的是“就事论事”,在方案、方法等细节方面讨论,而不是从“本质”、“情感”上否定。否定动机、否定能力、否定态度,会严重伤害孩子的感情,轻则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重则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如何“就事论事”,说问题而不伤害感情?有三个句式可以借鉴。
第一种,描述式而不是评价式。评价式会天然形成“从上看下”的不对等感。描述式是一个平级沟通的模式。“我看到你……(描述具体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他被关注到。
第二种,欣赏式,而不是打击式。欣赏式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优势,尤其是肯定他的努力对别人带来的价值,“谢谢你……(做了什么事情)”,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尊自强”的人格。
第三种,赋能式,而不是泄气式。“我相信……(我对你有信心,我信任你)”,在任务比较艰巨、压力比较大时,这样的句式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提振信心。
自主感 自主感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的选择、决策拥有掌控力和决断力的感觉,可以直接理解为“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拥有实际掌控权”。 提高孩子的自主感,可以提高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如果孩子对于一件事没有自主决策权,而是被父母安排或命令去做的,那么他们就很难将其看作自己的分内事,自然也就很难做好。只有当孩子具备自主感,拥有了某些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瞬间,他们才会对相关事情担负起责任,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当孩子自觉性比较差、行为习惯不好时,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感? 第一,用选择性提问,小步放权。 使用“先做……还是先做……你自己决定”的句式,逐步给孩子放权,让孩子在有限的选择里发挥自主能动性,积累自我管理的能量和信心。 第二,用启发式提问,充分放权。 当孩子自控力越来越好,家长就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 启发式提问,就是放下身段,从问题开始,引导孩子一步步找到解决方案。引导的过程,就是孩子自主思考的过程,他会把解决问题看作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同时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人尊重和聆听的。
成就感和价值感
成就感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的感觉,价值感是通过努力能够给别人带来价值的感觉。 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成就感和价值观是最高需求,也是自驱力产生的源泉。 如何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三个小诀窍。
第一,实行目标管理。 科学制定目标,有效的激励孩子。科学的目标可以长期引领孩子的行为,具有长期性。科学的目标可以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价值性。科学的目标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实现,具有挑战性。 要善于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将大目标拆解成阶段性的、可以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可以有效的激励人。 及时反馈。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要及时给孩子反馈。通过反馈,强化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信心。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孩子的综合能力、心理韧性也会得到锤炼。
第二,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区。 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理论,他把学习分成三个区域:最内圈是舒适区,指没有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物,学习这些内容时自身处于舒适状态;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学习这些内容时有一定的挑战,会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最外圈是恐慌区,意思是这个区域里的内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学习这些知识会令人感到心理严重不适,可能造成情绪崩溃,甚至放弃学习。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区。
第三,找到孩子的兴趣和优势。 俗话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板和兴趣点,在长板和兴趣点上,孩子往往不计得失、乐此不疲。要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试错机会,鼓励孩子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长板和兴趣点。在孩子的兴趣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孩子打造自己的优势区间。
能积极学习,把事情做好,无非是几点:有天然的比较优势,学习能力强、能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有强烈的内驱力,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 对孩子而言,是如此,需要家长因材施教,科学引导。 对成人而言,也是如此,需要管理者知人善任,科学激励。
文/韩斌斌
辑/马莉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