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军为民”显唐都本色 专访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腔外科主任姜涛、神经外科主任屈延
2023年8月的一个清晨,正在北疆一线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的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称“唐都医院”)医疗队接到某雷达站打来的紧急求助电话:一位排长昨夜突发腹痛,病情危及生命……接到报告,他们立即成立联合救治专家指导组,一边指导驻地医院医生将伤病员转运至距离较近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62医院进行救治,一边安排唐都医院专家与转运医生通过视频远程会诊,开启了一场由多个医疗部门携手展开的“生命抢救战”。
“一定要保住这位边防排长的生命!”唐都医院快速组成专家小组,搭乘最近一趟航班从西安飞赴哈尔滨。当急症中的排长被转运至第962医院,抢救工作立即展开。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手术,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年轻的排长脱离了生命危险,医护人员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1939年,唐都医院前身——“中央医院”作为我党第一所正规化医院在延安诞生;1951年,为便于志愿军转运救治,医院定点西安灞桥;1955年,归建第四军医大学,1958年命名为该校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医院对外称唐都医院;2017年,随学校入列空军,历经85载风雨兼程,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国际维和、抗击疫情,已发展成“医教研训战”一体的现代化三甲医院,综合实力全国百强。作为西北地区最具实力的军队医院之一,唐都医院聚焦使命特色,不仅服务于人民群众,更在医疗服务方面突出“姓军为战”的临床特色,并努力拓展符合军事医学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
一踏进唐都医院的大门,东、西、北三侧赫然挺立着四幢住院大楼,医院的重要支柱学科——胸腔外科和神经外科,分别在住院一部和住院三部两幢大楼里设立多个病区。近几年的中国专科声誉排名中,两个学科都稳稳地位居全国前十、西北地区第一的行列,透过与两位科主任的对谈,可以由点及面地一窥唐都医院的学科传承与发展特色。
找准传承与发展的发力点
神经外科所在的住院三部大楼共有15层,四楼设有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实验室,顶层设有全军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二楼的手术室设有7个开颅手术间和2个独立的复合手术间,九楼到十四楼则是神经外科的6个病区,共281张床位。“这幢大楼在2011年建成时,可谓全国最先进的神经外科建筑之一,2012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外科主任率全美神经外科团队来中国访问时,专门到西安来参访了我们这幢大楼。”神经外科主任屈延颇为自豪地介绍。
神经外科自1973年正式成为独立专科,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组成学科、全军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规模最大、亚专业组最全的神经外科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之一。科室经过几代主任的传承,如今在屈延主任看来,他最大的责任就是如何将学科的优势与服务军队的宗旨很好地结合与传承,在“姓军为战、保障打赢”的大背景下找准学科发展的立足点。
“自从我接任科主任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应历史而动、应军队需求而动,并最终找到我们学科继续成长的发力点。”屈延主任将学科的历史沿革、研究方向及专科业绩设计成海报张贴在病区走廊两侧的墙壁上,让每天在这里交班、办公的医护人员都清晰、明确地知晓学科的四大主攻方向:优化颅脑战训伤及神经急危重症综合卫勤救治体系、突破高级脑认知功能及脑控/控脑军事医学研究瓶颈、强化脑卒中超早期多学科综合诊疗保障平台、创新神经肿瘤多模态和个体化诊疗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在重型颅脑战训伤和神经重症、功能性脑疾病、脑脊髓血管病和脑卒中、恶性脑肿瘤综合治疗等方面强化优势医疗特色。
以颅脑战训伤和神经急危重症救治为例,神经外科的首要目标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救治技术,保障送达医院的伤员“零死亡”,终极的救治目标是:让濒死的伤员活下来,活下来的伤员醒过来,醒来的伤员站起来。其中让屈延感到最有成就感的病例,是一位脑部受伤的战士在昏迷189天后最终醒了过来,见证了医学的奇迹。
“这个病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十八项核心制度中的疑难危重症会诊制度,认识到MDT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名患者长达189天的昏迷期间,医院每天安排全院专家会诊,呼吸科、感染科、药剂科、营养科以及放射科等各科专家,根据患者当天的各项病情及身体指标讨论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由神经外科统筹执行。当时,没有人知道他能不能醒转,而当他真的在昏迷半年后醒来,让全院上下和救治团队备感震惊和鼓舞。
谈到让他醒转的原因,屈延分析道,伤者虽然损伤了颅脑,但并未造成脑组织永久性伤害,通过外科手术及时解除了损害因素后,在伤员脑功能恢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预防并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伤员的威胁,给他提供一个没有其他脏器发生继发病变的稳定的内环境,为其脑功能恢复提供稳定的生理内环境和时间。全院的多学科会诊,恰恰给他提供了这个宝贵的脑功能恢复窗口期。
这位伤员的成功救治给整个科室带来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首先,让全科认识到多学科会诊制度的重要性,不能因个人的认识问题或工作繁忙而让核心制度得不到真正贯彻。其次,全院集中会诊的经历,让屈延和救治团队,从一个单纯的专科医生视角转变为全科医生视角,完成了从“看病”到“治人”的观念转变。“这个病例让我不再只盯着患者脑子里用手术解决的问题,而是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并进行整体的调治。整整三个月中,我们天天跟着各科专家一起会诊,每天头脑风暴地讨论和学习,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医疗工作的核心制度要有疑难重症的会诊制度,因为会诊不仅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对病患从整体身体角度进行诊疗的过程。”
从社会意义上,这个病例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其所在部队官兵的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后有强大支撑的卫勤系统,让他们在为国而战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建构基础到临床的活循环
同样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学科组成学科以及全军的胸腔外科中心,唐都医院的胸腔外科比神经外科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该学科的创建者刘锟教授师从我国胸外科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吴英恺教授,并于1954年赴西安组建了第四军医大学胸腔外科。经过七代科主任的传承,唐都医院胸腔外科从创建时的3个人、2张床,发展到今天8个病区近400张床位、290多名医护人员,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军、全国胸腔外科的领航单位。
多年以来,胸腔外科一直以肿瘤、创伤、移植(3T)方向为重点研发领域,专业方向较为粗泛,自姜涛主任上任后,他抓住大学学科调整的机遇,更为精准地定位科室发展方向,确定了“新辅助治疗、小结节管理、新技术创新”(3N)快速突破方向,以国际临床创新前沿技术研究和临床问题提炼为抓手,以服务患者为核心,形成了多项享誉全球的特色创新技术。科室年收治患者的数量突破2万人次,年手术量达到8500多台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西北第一。
几年前,多家媒体都曾报道了胸腔外科完成的首例国际领先的胸壁巨大肉瘤切除联合3D打印胸壁重建手术。2019年12月,胸腔外科专家团队为一位患者摘除了重达5.1公斤的胸壁肿瘤,并在肿瘤摘除后的胸壁缺损处,用3D打印技术为其制作了4根钛合金弹性肋骨,为患者进行了胸廓重建,让其在手术后可以正常呼吸、运动和生活。此后,不仅类似疾病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姜涛团队还受中国医师协会的邀请合作撰写了首部国际胸壁肿瘤切除重建的共识。
这是胸腔外科在新技术创新方向上进行拓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姜涛看来,新技术创新一直是胸腔外科蓬勃发展的潜在力量。“运用新技术对临床发现的问题进行穷追猛打式的钻研,是我们学科从创建以来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刘锟教授以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的术式创新为指引,创新的思想一直根植在团队的基因中并传承至今。”
作为空军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唐都医院胸腔外科拥有相对完备的基础科研条件,有专门的实验室,每年可招录专职科研人员,与临床专家共同组成科研队伍。“真正决定一所医院水平高低的,一定是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的结合。我们不要求临床专家必须具备基础科研人员的超凡研究能力,但我们要能通过临床问题提炼基础的科学问题,再用基础科研的方法去论证,最终回归应用于临床,从而形成一个活的循环。”姜涛主任说,“正是两条线的交互促进与融合,才奠定了胸腔外科的坚强根基。”
姜涛以其团队在Nature旗下EMM期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例,展示了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贡献。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肺结节对应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和浸润性腺癌,三者之间的生物学行为异质性较大。第五版的WHO肺肿瘤分类最引人瞩目的更新是将原位腺癌从肺腺癌中排除,重新定义,为临床准备处理、施治提供依据。那么是否需要手术?什么时候手术?姜涛主任希望通过基础研究找到循证依据。
姜涛团队将这一临床问题设计为早期肺癌转化研究,该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绘制了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的动态时空转录图谱,揭示了早期肺腺癌的动态演化规律,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治提供了指南级别的证据。
殊途同归的学科管理
同样是唐都医院规模领先的科室,同样非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但两位主任的管理风格却各有千秋。
胸腔外科有8个病区和1个重症监护室,但病区之间并没有亚专业的区分,每位医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细分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科的人才梯队按纵横交叉的方式搭建团队架构。纵向代表不同年资、职级,按层次形成梯队;横向则代表不同病种和专业方向。
“尊重历史,有序传承”是姜涛主任管理科室的主导思想,在他看来,这既是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拥抱和发扬,也是对科室传统的尊重与认同。“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不同,我们团队允许有不同的人有声音,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没必要规定别人做什么,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方向,才能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目标只有一个:科室向前、再向前。
屈延主任同样认为人才梯队建设是科室管理的重中之重,但他的做法是让骨干“上墙”,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位置。在神经外科病区走廊上,张贴着三大人才梯队的光荣榜,第一张榜单上是科室的“栋梁人才”,是科室的“承重墙”,包括科主任、副主任、亚专业负责人,目前共有9人,平均年龄49岁;第二张榜单是“骨干人才”,包括亚专业负责人、人才计划资助对象,平均年龄44岁,在国内神经外科界是一支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年轻团队;第三张榜单是“后备人才”,博士以上学历,同时入选院级以上人才支持计划,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37岁,未来还将更年轻化。此外,还有一张榜单上是8名护士长加5名后备护士长的护理团队。
“将学科人才梯队上墙展示,是希望学科人才梯队成员明确自己在学科中的定位,并且知道该往哪里走。栋梁人才的责任是带领全科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发声显影,骨干人才要在前辈打下的江山中接力前行,后备人才则要时刻激励他们努力成为前面两张榜单中的一员。”屈延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2023年降到了7.47天。众所周知,神经外科是手术难度最高的科室之一,平均住院日的降低意味着科室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这个成效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科室在全国神经外科领域最早开展加速康复(ERAS),在科内建立起国内首批神经外科加速康复示范病房,让开颅手术的患者也能从加速康复中获益。国内第一部《中国神经外科手术的快速康复专家共识》也由唐都医院与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团队共同撰写。“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国际先进的平均住院日5天的标准。”屈延说道。
另一个提升质量与效率的管理工具是指标管理。据屈延介绍,以前科室的床位分散在每个亚专科组,大家总觉得床位不够用,病人永远在排队。“如果不提高周转率,就是再盖一幢楼,床位仍然不够用!”屈延的管理抓手就是指标考核,确定平均住院日、收容量、手术量和不良事件4个指标,全科18个专业组每季度综合评分排名,排在最后的几个组每组扣减3张床位,奖励给前三名。“这么一来大家都急了,你追我赶,标准不断提高,平均住院日则不断降低。”不仅如此,屈延还发现了另一个好处,“自2015年推行绩效机制至今,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让病人加速康复,质量效率越高,就诊患者也越来越多,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专科声誉也越来越得到同行的认可。”
尝到了指标考核的甜头,屈延又借助“双一流”考核学科的指标,设定了科室的科研指标,年度评估每个亚专业组在临床科研方面的产出。“设立这个机制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大家想成为医师科学家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适应不了这一机制的人可能会被淘汰,确实有压力,但是能扛住压力的同事,都获得了快速成长。”
面对学科的快速发展、团队的快速成长,两位主任都坦言,压力最大的莫过于学科带头人。正如姜涛主任所言:“有公心的学科带头人一定以科室发展为先,不怕下面强,下面越强我才更强!动力和成果来源于压力,压力来源于学校强调的医教研任务,怎么办?只有不停地努力嘛!我从东北一个县城走出来,有幸留在‘四医大’,成为医学专家,我们要无愧于培养我们的平台,回馈我们的母校和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