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高水平医院的气与器 ——专访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

2023-12-29 18:14   健康界悦读

高水平医院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只求当下实现高技术和强管理,同等重要的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发现和培育各年龄段的“潜力股”。

踏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其标志性建筑门诊主体楼刚刚换上它的新装:一楼门诊大厅宽敞明亮,明净连绵的玻璃窗上反射出蓝天白云,崭新的“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15字logo在这座沉淀了廿余岁月的粉金色建筑上,映衬得更加熠熠生辉。这是2023年深冬的一幕,恰似该院近几年奋进之路的映照——仰望天空、埋头苦干,建设高水平医院。

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迎来一个喜讯——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此事刚过两月,余学清履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显然,对于他而言,高水平医院建设既是难得的机遇,更考验着他和团队顺势而为的志力。

面对摆在案头的一道崭新考题,到底该如何干?在曾经一次受访时,余学清抛出铿锵有力又大道至简的答案:实干。

时至今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探索高水平医院建设已5年。回望来路,“实干”二字衍生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诸多阶段性成果亦浮出水面。学科建设便是其中尤为值得一说的拼图。

溯源与承继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排头兵,广东省人民医院在起跑后的头半年亮出“大手笔”:全职引进1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建设院士工作站;平洲科研实验平台立项;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多所大学及医疗机构启动战略合作。

向高之路有条不紊,但余学清不满足于此。

202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借此契机,他给团队布置一道作业题,绘制医院蓝图的同时,深挖医院历史文化内涵。

果然,意料之外的发现呈现在眼前:首任院长李廷安和第二任院长钟世藩均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两人都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再就是,钟世藩在全国解放前夕,拒绝国民党让其携带巨资撤到台湾地区的命令,并于1950年将所掌管的医院移交给新中国。

看似简单的一段历史辙痕,余学清从中读出几条意义深远的讯息:广东省人民医院建院之初蕴含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优秀“基因”;与生俱来的国际视野;流淌骨子里爱国情怀……而这些,无一不给75年后的省医注入建设高水平医院的动能,“‘血统’这么好,做不好是很丢人的”。

在余学清看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早期“是辉煌的”,随后的历程“是不错的”。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广东省人民医院需要重塑、重建、重新出发,多措并举践行“登峰”。

旨在铭记创造者、激励建设者,余学清牵头在院内塑立两位前辈的铜像和以两位先贤命名的奖项。同时,他还邀请李廷安的儿子李宝健教授站上讲台,向全院职工讲述当时李廷安如何在一块不毛之地创建医院,以此激励全员秉承前辈的品格自强不息,以及学科建设上向“协和”看齐。

正因如此,该院跑步前进的思路日益清晰,透过官网的一段简介即可窥斑见豹: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以“学科、平台、人才”三大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聚焦科研创新转化,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汇聚的地缘和人才技术优势,促进“产、学、研、医”全方位融合发展。

一个细节隐含其中——三大战略之首即为“学科”。

布局与行动

2023年龙年春节后第一周,余学清腾出两天时间,分别抵达心内科和心外科,专门调研学科建设情况。“学科带头人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对标国内外最优秀的专科。”他在了解两个学科现状并把脉给建议的同时,对学科带头人提出再接再厉的要求。

身为医院管理者和肾病名家,余学清一直重视学科建设。着眼广东省人民医院院情,他提出明确的学科建设格局:以“强心、健肺、壮肾、敬老、安宁”为重点,优势学科带动平台和支撑性学科蓬勃发展。“有些学科就算它不强,但也不要形成水桶效应。”余学清说。

值得一提的是,余学清推动学科建设,并非单线思维,而是把学科建设置于“医院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全局性驱动。

    业内频频提及的“高水平医院”,究竟有哪些内涵?

“医院首要之事是看病,病都看不好就不叫医院了。”余学清素来快人快语。当然,他也认为医院并非万能,不是把什么病都能看好,“能看好的病一定要看好,看不好的病要把病人照看好。”

高水平医院除了“把病看好”,紧随而至的是“把人培养好”。

余学清坚持一个观点,高水平医院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只求当下实现高技术和强管理,同等重要的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发现和培育各年龄段的“潜力股”。唯有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医院才能永续。而人才源源不断,又是学科长青的核心要素。

由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外引内培,提出“拔高顶部、壮实腰部、夯实底部”的人才战略。种下因,收获果,该院当下的人才清单闪闪亮:相比201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增2人(共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3人(共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3人(共3人),博士生导师新增37人(共110人)。截至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46人,初步形成以战略科学家为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的国际化人才新高地。

想要“育凤引凤”,离不开“筑巢”。

搭建卓越科研平台,亦是高水平医院的标配。这一点,同样是余学清欣慰之处。得益于竭力争取资源和省政府投入,近几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科研平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现有基础研究中心1.2万㎡、临床研究中心3000㎡、大数据中心2200㎡,建成并启用1150平方米的与国际接轨的生物样本库,整体接收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澳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入选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这些平台的支撑对医院提质非常重要。”余学清评价。

“环境美也是高水平医院的应有之义。”余学清说:“我心目中的医院是花园,老院区难以做到,新院区要以此为目标。”

据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建设分院区时,余学清提出,古树不能砍、古屋不能拆、水塘不能填,只能依此而建并做适当修整。

事实上,他们不仅做到了这些要求,还实现院内路面只跑急救车,其他车辆的交通设置于地下,把路面让渡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行走,同时各个功能区域的设计追求空间够、采光好、动线顺。

医务人员收入殷实,亦是余学清眼中高水平医院的内涵。他认为,相比其他行业,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医护人员尤其需要“干到老、学到老”,薪酬上就要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如果他们买件稍好的衣服还得考虑半天,肯定是院长的工作没做好。”

思路与出路

一家医院行不行,看学科;一个学科行不行,看带头人;一个带头人行不行,看团队;一个团队行不行,看医疗技术、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这是余学清心里的评价逻辑。

“全院几十个学科,究竟哪些学科需要引进人才呢?”他自问自答:“分三种情况,一是现有学科带头人做得不好;二是现有学科带头人做得还不错,但需要储备人才;三是给现有学科带头人压力,做不好就有人取代你。”实际上,广东省人民医院已尝到引进学科带头人从而带动学科精进的利好,比如,引进移植名家推动医院心、肺、肝、肾4种器官移植学科迅速发展。

特别一提的是,余学清认为,引进人才并上岗,只是医院“引才”内涵的序曲,完整链条包括“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出成果”。“医院支持你,全力以赴;医院考核你,严谨认真。”余学清继续直来直去:“如果没有成绩,医院就会毫不手软砍经费,早期是按暂停键,后期再不行就没了。”

不少人存在刻板印象,觉得广东地区引才主要是因为具备经费优势,经验无法推广。余学清毫不避讳这方面的利好,但他强调,相对充裕的经费只能加持“引得进”,后三者还得依靠管理。

如何评价一个学科带头人是否合格?面对此问,余学清脱口而出:第一,要有国际视野和站在行业前沿看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有前瞻性战略规划;第三,脚踏实地,用行动把规划填满。

公开资料显示,毕业于1984年的余学清,跨出校门就以成为学科带头人自勉,一直醉心于肾脏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并不断把中国的肾脏病学成果推向世界。他认为,我国临床资源丰富,医生在诊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滋养自身的“医学家视野”,从临床过程中发现和凝练科学问题,再研究解决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循环往复,自身日益接近和成为学科带头人,所在学科也蒸蒸日上。

如果视野再打开些,过去的科研探索以发表文章为主,现在除了发表文章还要有专利,而且专利还得有转化价值。以前叫做“from publication to application”(从发表到应用),现在更加专注于“from paper to product”(从文章到产品),不能只是写完文章就到此为止,文章要成为产品,它对社会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达到更好的效益。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余学清带着团队做了一个示范:比如,成功研发新型的腹膜透析液,市场前景广阔。

“不少人的工具箱里只有喇叭,没有老虎钳、扳手等有用的工具。”余学清几乎一字一顿:“学科带头人必须实干。”

若把这几点视为衡量学科带头人的“过程指标”,余学清还有评价学科带头人的几条“结果指标”:学科是否有明显进步、自身是否有出类拔萃的学术成果、是否培养出一批45岁左右的年轻人。

学科建设和人才团队,才是医院的未来。“能把医院带到哪里我无法预测,但目标很明确: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并有特色,团队有实力,到时把一个干净整洁、比原来有很大进步的医院交给下一任。”余学清以自信的语气自我鞭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高水平,学科,医院,人才,广东省,学科建设,广东省人民医院,专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