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相比,中等长度导管具有穿刺速度快、安全性较高、维护成本较低等优势。
一、案例描述
患者罗某,男,50岁,因车祸伤急诊入院,收入神经外科ICU,行保守治疗。入院时由外院带入左上肢中线导管一根。入院第3天转入普通病房,转出时,监护室责任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交班:“中线导管刚维护更换,并使用整片无菌纱布加压,贴膜外固定”。病房责护询问患者管道使用有无特殊不适,患者主诉存在疼痛不适,立即通知病房静疗专科护士一同查看导管情况,揭开穿刺加压处纱布,发现其导管大半脱出且盘旋于体外。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情况,该中长导管已脱出,需给予拔除,患者和家属表示理解。随后规范拔除中长导管,拔除后患者无不适。该导管脱出情况下图所示:
二、案例分析
中线导管又称中等长度导管,主要是指条8~25cm长的外周静脉通路装置,普遍选择上臂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置入,管尖端部位位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且不会超过远端腋静脉,无须X线进行尖端定位[1]。与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相比,中等长度导管具有穿刺速度快、安全性较高、维护成本较低等优势。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比,中线导管通过手臂静脉插入并终止于胸中部的导管,而PICC是通过手臂静脉插入并终止于上腔静脉的导管。中线导管比PICC导管更短且侵入性更小,适合短期静脉治疗,PICC导管适合长期静脉治疗。与PICC导管相比,中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并发症少,且维护费用明显低于中心静脉导管。然后,中线导管在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例如非计划性脱管的发生,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困扰[2]。因此,早期预防、识别与处理至关重要。
和普通患者相比危重患者脱管率、转院转科患者脱管率较高,如急诊科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导管滑脱发生10例(427例)[3];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管道滑脱5例(158例)[4]。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中发生导管滑脱29例(100例)[5];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发生导管滑脱10例(200例)[6],因此对危重患者及转院转科患者进行导管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三、如何避免中线导管非计划脱管的发生?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注重技能的操作外,还应高度重视护理评估的重要性。护理评估是决定护理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护理服务品质的基本元素。护理评估的不足也是导致了中线导管非计划性脱管发生的重要因素[7-9]。
1. 营造适宜环境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病房适宜的音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的舒适感。
2. 严格监测评估
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意识和躁动程度以及约束的必要性和及时解约,避免患者自行拔管。同时每天对留置导管进行规范评估,及时判断是否还需要继续使用中线导管。如果确定不再需要导管,应尽早拔除,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 规范操作,妥善固定
穿刺前应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进行穿刺,力争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周围血管及组织造成损伤。在换药和更换敷料时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切勿用力过大、过快,导致导管脱出。如出现渗血或渗出液较多或贴膜松动、卷边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
4. 制定中线导管观察表,严格执行规范化交接制度
每班进行床旁交接,加强巡视,检查导管的体内长度、外露长度、固定状况、约束情况等,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对中线导管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发现有拔管意向时,应及时了解其原因,及时解决。
5. 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对因活动、翻身幅度大以及躁动及耐受性差易造成中线导管脱出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行健康教育,指导协助其采取合适的功能锻炼。
6. 定时冲管保持通畅性和功能性
给普通输液使用中线导管的患者定时用20ml注射器进行冲管,保障导管的通畅性和功能性,避免导管堵塞或脱出的情况发生。
7. 导管固定与二次固定
给予中线导管内固定,并使用胶带等方式进行二次固定,确保导管稳固且无松动,避免脱出的风险。
8. 抬高肢体、保暖制动
对使用中线导管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抬高肢体、保暖制动,以避免导管脱出。
9. 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
在特定情况下,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定期评估约束侧肢体血运和定时进行肢体适当功能锻炼,防止非计划性脱管的发生。
10. 注意纱布加压的选择与观察
穿刺处渗血时,应选择适当大小的加压纱布覆盖,避免过大的纱布导致无法观察到穿刺点的情况。
必要时,应揭开纱布进行检查,并重新维护[9]。
11. 记录维护情况和观察结果
每次维护后,应在维护本上准确记录患者的肢体臂围、管道长度以及维护时间。
12. 加强护理培训
科内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中线导管的相关业务知识,增强护士防脱管的风险意识和实践水平。
(向玉洁 李丹凤)
参考文献:
[1]李金华, 祝洁, 赵利娜. 中等长度导管静脉输液应用于普通外科的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5(95):108.
[2]Rickard, C. M., McCann, D., Munnings, J., & McGrail, M. R. (2010). Routine resite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devices every 3 days did not reduce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clinically indicated resit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BMC medicine, 8, 53.
[3] 张桂萍, 李丽.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7(9):153-154.
[4] 叶青.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护理安全[C]. //2016年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1-3.
[5] 刘欣, 王燕.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麻醉恢复室患者安全转运前护理效果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28(3):95-97.
[6] 郭娅, 陆皓, 李娟, 等. 自制SBAR模式交接单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8,35(4):74-76.
[7]许志娟, 李秀轻, 孔晔宏, 等. 成年患者中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理学报, 2022,29(1):41-46.
[8] 姚薇. PICC网络维护平台在预防头颈部肿瘤病人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9,33(24):4337-4339.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发布稿):WS/T 433-2023[S]. 202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