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哈尔滨旅游的火爆,能改善东北的制药环境吗?
最近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大家有目共睹,甚至还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专属词汇。比如“尔滨”,取意我们熟悉的人往往会忽略掉姓氏,只喊名字以示亲切。
各界都有人为推动这次旅游盛世而努力,考研指导老师张雪峰直呼,去了尔滨,别忘了哈尔,同样欢迎去自己的家长齐齐哈尔旅游。但作为医药从业人员,我们更关注的是,此次旅游能否带来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领域制药业的发展。
在近期的制药行业论坛蒲公英上,曾有一位同行感慨,目前黑龙江制药企业招人现状非常惨烈。并指出几个现实难点,黑龙江工资普遍低,导致人才不愿意留下。尤其是生产和检验相关岗位,招人难,一些岗位更是急缺人手。使得企业不得不一人多岗兼职,而又容易带来了工作失误。同一岗位,与南方药企的薪酬差距太大。人才流失,进一步影响制药企业整体投资水平。
作为一位黑龙江药企从业者,更是拿出自己的薪资待遇警示外地药企,“我是黑龙江的,工资水平不怎么样,与南方比差距很大,同岗位差距在一倍以上”。
能为家乡药企整体行业发声,此心可昭日月。在药监局官网以“黑龙江”作为关键词,有125个药品生产企业。
作为对此,“广东”作为关键词,有255个。“浙江”作为关键词,有287个。
从数量上看,确实有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个不是一个指向性的因素,毕竟同为南方区域,“福建”词条下,只有90个生产企业。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相关制药企业有77个,同为省会级别的广州则有146个生产型药企。
从企业知名度看,黑龙江不乏国内老牌子,哈药集团、哈尔滨中药四厂、葵花药业集团等等。而且早期OTC药品走广告营销的就有他们,在我的记忆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盖中盖,一片顶过去六片”出自哈药六厂,“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蓝瓶的”出自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家里长辈对于补钙的理念,很多也都是由这些广告潜移默化培育出来的。而且走的是城市到农村,都有推进的路子,我儿子去药店,曾一眼就看到了葵花集团的金银花露,“小葵花,这个我喝过,爷爷在老家就给我买过。”所以这些年的市场培育下,消费人群和市场依然都在。
不同以往的是,很多竞品也成长了起来,且销量不凡。而且目前的网络销售不再依赖于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更像是报纸广告一样,在智能电视机繁杂的操作系统下,逐渐淡出。
提到这几年疫情中的表现,山东的新华制药在布洛芬抢购中被各界熟知,而东北制药也曾因一板感冒药卖两块钱而被惊呼为仗义的老大哥。哪怕在涉嫌垄断的罚款下,股市依然能有人追,靠的就是当时的人气。但然后呢?在平稳后,相关产品并没有引发后续效应。尽管东北制药也开始做压缩饼干等食品,但营销未能跟上这次热度,很多食品保健品,是依赖人情绪消费的。作为治疗性药品,你面对需求提价很容易被骂黑心,但对应着网络热度推广其他的普通食品是没问题的。毕竟一些食品本身都要买,买谁家的产品靠的就是谁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错过了情绪价值风口,再起飞就变得很难。
现在的旅游火爆,就是一次新的风口,重在地域性特色,当来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时,这风就再次归于平淡。能否实现季节性繁荣,也不好说。
在东北人才不断外流的情况下,要让南方旅游人员面对低工资选择留下,是不现实的。但却是一个展示的机会,以城市旅游和人文作为亮点,缓慢推进,步步为营。力争改变一些原有的看法,外来人员的消费,进一步带来当地经济的改善。药品使用和饮食消耗一样,是和居住时长挂钩的,多次的来往,必然会涉及到医疗等领域。从这些领域缓慢释放信心,当外地人对于东北的食品药品有了品牌信赖,最终会在后续的网络采购中带来流量。当流量成为销量,薪酬也会有所改善,这才能让一批批优秀的医药人愿意留在这片白山黑水中。这不仅考验东北医药行业的网感,也考验当地政府对于政策布局的常态性把控。当年山东人冒着严寒也要闯关东,如今东北药企却留不住自己人,着实可叹。期待这次的旅游火热,也能让药企活跃起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