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富 | 寒温统一论治急性胰腺炎

2024
04/03

+
分享
评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A-
A+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文富教授——寒温统一论治急性胰腺炎

67481712040928984唐文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现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委会急性胰腺炎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兼胰腺炎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作为《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执笔人,以个人或团队获15项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出“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摘 要: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多、花费巨大、重症病死率高。合并肺、肾、心多器官功能障碍,局部并发积液坏死感染和后期恢复是疾病进展的关键节点和环节。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得到国内公认。早期,基于中医 “热病”理论形成了急性胰腺炎热病观的证候期分类。近年研究表明单纯依赖“热病”理论过度苦寒通下可能加重病情。笔者结合急性胰腺炎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实际,在张再良教授提出的热病四分法临床诊疗格局基础上提出了寒温统一论治急性胰腺炎的方法。该方法可覆盖急性胰腺炎疾病全程,关注早期器官损伤的治疗和局部并发症与疾病恢复期的管理,强调整体性视角、个性化治疗策略、对疾病演变的跟踪以及恢复期的关注,是急性胰腺炎创新诊疗的临床新路径及中医药在危急重症治疗应用中的典范。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SAP 早期持续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胰腺坏死感染等局部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20%~40%[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AP主要基于AP的炎症反应和中医“热病”理论,形成了AP热病观的证候分类。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基于“热病”理论的一味早期攻下可能加重AP病情,由此反思AP 阳明腑实证的温病属性或伤寒属性;同时,传统卫气营血辨证没有基于早期器官功能衰竭和后期局部并发症进行精准辨证,对后期恢复治疗阶段也需强化。因此,笔者在张再良教授提出“在热病中形成四分法临床诊疗格局”即疾病全程、器官损伤和局部并发症的基础上,建立了寒温统一的AP辨证论治体系,以求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AP治疗优势。

1 AP早期攻下的时机与阳明腑实证的寒温属性

中医学认为AP 发病多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或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蛔虫内扰、气滞不通、横逆犯胃致腑气不通、热结胃肠有关,病位多在肝、胆、脾、胃,并涉及肺、心、脑、肠等多数脏器[3],其病机是瘀结蕴阻、腑气不通[4],并有滞、热、瘀三个关键环节,气滞、热毒、血瘀相互搏结。中西医结合治疗AP始于20世纪60年代[5],临床多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通里攻下治疗,多年来各界医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AP的辨证分型各有所云,辨证方法也各有所长。早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在蒋俊明教授指导下将辨证论治与传统“热病”理论相结合,把AP分为气分、血分、脏衰、恢复四期,根据主要病机“阳明腑证、不通则痛”而属温病,采用“通腑泄热、益活清下”为主要治法,取得了一定疗效[6-8]。但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基于温病阳明而使用大承气汤早期通下可能加重AP患者的病情:早期攻下后,部分SAP患者早期口服中药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加重;动物实验也证实,造模后早期给药大承气汤组的实验大鼠淀粉酶、脂肪酶、IL-6升高,肺、肠、胰病理损伤加重[9-10]。因此,笔者反思AP早期阳明腑实证的温病属性。

说法有云:“伤寒阳明下不厌迟,温病阳明下不厌早”,在使用下法的时机上伤寒与温病有所不同,《伤寒论》谨慎使用下法,多在表证全罢、邪入阳明形成肠腑内结时使用;而温病由于病机热郁,追求早下早解。但如若临床治疗AP时不能区分阳明腑实证的伤寒温病属性,全部基于温病阳明属性早期大量使用下法就可能造成胃气脾阳受损、病情加重。单纯基于热病理论的传统卫气营血辨证,没有关注各个器官功能衰竭,没有解决局部并发症问题,也难以基于器官功能状态进行辨证,更难以结合局部并发症进行中医药治疗,这是由于SA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中期和后期各不相同的中医证候多样性所决定的。所以,笔者在尝试明辨AP早期寒温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其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而进一步拓展为寒温统一的创新辨证方法,以解决AP全程辨证论治标准化、早期器官损伤、后期并发症和恢复期难题。

2 以六经辨证为基础的寒温统一热病四分法

伤寒、温病学派争鸣可追溯至汉末魏晋时期,并在明清之际得到显著发展[11]。而寒温统一则是基于对伤寒、金匮、温病三大中医热病学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从古至今,中医的热病学说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的《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的脉证并治,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过程、治疗原则和方法,它为后世热病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并拓展为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基础,即所谓 “伤寒六经钤百病”。《金匮要略》重在关注气血津液瘀血等病症,代表杂病理论开始形成,将原有的伤寒论治拓展至更广泛的内伤病症,反映对于临床疾病多样性的认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瘟疫温病的流行,《伤寒论》中的辛温发散方药用之于温热病无效,医家们开始从《伤寒论》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开始思考并重视温热类疾病,认识到不同于伤寒的独特性,逐步形成了温病理论[12]。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根植于《伤寒论》,为伤寒外感病变和后世各种疾病提供了系统的治疗架构。此法经历了从理论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并在《金匮要略》中得到细化与丰富,以适应杂病治疗的需求。在温病治疗领域,六经辨证法又经由创新性的调整与拓展,融入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中,进一步综合形成适应性更广的治疗原则。此外,对症状的及时缓解与治疗在金匮杂病的治疗法则中也被加以重视,体现了治疗策略的多元化与灵活性。

伤寒、温病一脉相承,但历代一家争论不止。近代万友生等名家鼓励寒温统一,将《伤寒杂病论》、温病理论与方药统一起来,运用于临床。寒温统一论的提出,不仅是对过去医家医著中繁杂理法方药的整理工作,更是一次对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尝试。它强调的是无论伤寒、金匮还是温病,都源于同一临床诊疗的实践,都是热病治疗体系的不同表现形态。通过这种一体化的观点,寒温统一论试图寻找三者之间的共同规律,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系统的论治方法。依据寒温统一的原则,张再良教授将伤寒、金匮、温病在热病四分法下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诊疗框架[13]。这种分类进一步清晰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应用与管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病症特点和治疗策略,这使得传统的三大临床经典—伤寒、金匮、温病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笔者将此思想拓展应用于AP,以完善AP 的“热病观”理论,推动中医经典在临床的创新性应用。

3 热病四分法临床诊疗格局

寒温统一的热病四分法旨在提供一种综合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疾病演变过程的辨证框架。具体来说,热病四分法包括正伤寒、杂伤寒、类伤寒和后伤寒。

正伤寒(六经辨治基础):立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将伤寒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构成热病四分法的基础。笔者将《伤寒论》用于AP的全程辨证论治,但从阳明病开始,而不同于伤寒从太阳病开始。

杂伤寒(金匮要略):涉及气血津液瘀血等杂病的治疗,即非典型伤寒症状的处理。这包括各种并发症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痰饮、水气、妇人病等,这些通常需要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反映了六经辨治法在脏腑气血层面的细化应用。笔者临床中运用其治疗AP合并的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坏死、感染、出血、肠瘘等局部并发症。

类伤寒(温病):在伤寒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疾病鉴别诊断分类,对温病进行特别的辨证和治疗补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等各种病型,此时六经辨证法变通为卫气营血辨证,体现在治疗策略上的变化和适应。笔者将伤寒、温病结合运用于AP合并感染、发热、脓毒症等的治疗,并在温病阳明基础上,结合“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和“温病死状,不越五条”,进一步细化SAP合并不同器官损伤的辨证论治。

后伤寒(瘥后):关注疾病恢复期的治疗,即疾病经过初步治疗后,对于后期伤津耗液、损阴伤阳而影响不同器官的气血阴阳失调进行恢复性调治,以促进疾病后期气血阴阳的恢复、防止复发。

寒温统一的热病四分法用于AP的临床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即使在不同阶段和类型的疾病中,也能看到从六经辨证法衍生出的诊疗思想。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疾病全程、关注器官损伤及局部并发症,也注重后期阴阳气血亏损的恢复,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精准地选择治疗策略。

4 基于寒温统一的AP辨证论治体系

AP的病程分为早期(≤2周)和后期(>2周)。SAP早期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器官功能障碍为主,后期则以持续的SIRS、器官功能衰竭和局部并发症为特点,SAP的两个死亡高峰分别在早期持续性器官功能损伤和衰竭及后期胰腺坏死感染。明确SAP全身炎症反应损伤全身、胰腺积液-囊肿-坏死-感染等局部并发症,肺、肠、心、肾损伤等全身并发症和后期恢复四个关键节点的核心病机及演变规律,进行精准辨治则尤为重要。将AP的病程与热病四分法结合考虑,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AP全程的变化可以通过正伤寒的六经传变理念来解释,这涉及到AP从初期阳明腑实证到后期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三阴病变的逐步演变。其次,AP的局部并发症与金匮杂伤寒的治疗思想相吻合,着重于处理具体的局部并发症。第三,AP伴随的多器官损伤、发热、脓毒症等症状适合采用类伤寒温病的治疗方法,或伤寒、温病结合而寒温统一。最后,AP后期涉及的伤寒伤阳和温病伤阴情况,符合瘥后伤寒的治疗原则,如图1 所示。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医药对于SAP疾病全程治疗的综合和动态视角。AP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或兼有合并症,病证复杂,一方一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寒温统一的热病四分法为AP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诊疗框架,有助于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疾病全程,并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 

4.1    正伤寒—AP六经辨证体系的基础

运用《伤寒论》进行AP 的全程辨证,多从阳明病开始,后期至太阴里虚寒。AP的六经辨证可归纳如下:早期见阳明腑实证的痞满燥实坚等而使用承气类方;合并胆道疾病者,出现少阳病或少阳阳明合病的口苦、口干、腹胀、便秘等,选择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太阳蓄水或蓄血证的腹水肿胀、腹腔出血、口渴、小便不利等,选择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病程中出现太阴病的纳差腹胀、大便稀溏等而选择茯苓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病程中见少阴病的神差欲寐、小便不利、怕冷,或真寒假热、脉微细等表现,选择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临床最常见的是后期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厥阴病,或并发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

同时,早期需要尤其关注阳明病、阳明腑实证。寒温焦点,即在阳明,如若在阳明腑实这一关键病机点寒温未分一概清热通下则会造成胃气受损、病情加重。《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阳明为表,是五脏六腑之海,负责行气于三阳,这一理论成为了后世医家探讨寒温转化的理论基础。寒邪内传,往往先侵犯足阳明经,再由胃传至肠,导致大便燥结,由此认为伤寒之邪最终传入阳明而化热。余根初、陆九芝、张锡纯等医家均将阳明作为伤寒与温病转化的关键,认为伤寒在阳明阶段转为温病[14]。因此,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阳明经都是外邪传变入内的首要阶段和必经之路,诊疗尤为关键,使用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可以进一步避免一味使用下法而耗伤患者阳气和津液。

4.2    杂伤寒—AP局部并发症辨证思路

AP可能合并积液、出血、坏死、感染、胰瘘等多种并发症,杂伤寒(金匮)涉及多种杂病的治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加契合非典型症状的处理。如发病前的暴饮暴食可能导致食积,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或保和丸进行治疗。① 瘀血阻滞:胸腹腔或盆腔积液、胰腺坏死或出血等症状,而见舌质紫暗,舌下络脉淤暗肿大时,表示瘀血明显,可采用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膈下逐淤汤等方剂。水湿表现为上腹部积液,可用枳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见太阴水气痰饮症状而心慌心悸、舌淡嫩、苔白水润,可用苓桂系列方剂。患者病程中出现黄疸,可能由胆道感染或胰头水肿坏死压迫引起,适宜使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针对胰腺坏死或积液等,累及左侧结肠旁沟积液而见左侧腹胀满疼痛,或合并刺痛,舌质瘀暗者,可使用桂枝茯苓丸。对于盆腔积液,小便频数而口渴,饮不解渴者,可用五苓散;小便正常但小腹胀满疼痛或压痛者,可选用抵挡丸或抵挡汤。若小腹急结疼痛,不可触摸,甚至合并神志异常者,可考虑桃核承气汤。对于积液包裹形成的假性囊肿,在上述瘀血辨证基础上,可选择鳖甲、牡蛎、三七粉或水蛭粉、化铁丸以软坚散结。临床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的使用应在尺脉不弱时大胆应用,尤其是尺脉有力时效果最佳。如果尺脉弱,应先考虑其他方法,如除湿、养血、益气、养阴,待尺脉旺盛时再加强活血治疗。② 水饮积聚:多表现为胸腔积液、胰周积液,舌质不暗,舌下不瘀,舌淡白或嫩,苔水滑,脉沉而双弦,或两侧沉弦而紧。针对痰饮悸动,可选用苓桂系列,胸中逆满或气上冲胸时使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悸动时选用茯苓甘草汤;脐下悸动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对于腹腔积液,舌淡苔白而水滑,左寸浮弱或左尺浮弱,或双尺沉弱无力的情况,可用五苓散或真武汤;合并瘀血者加桂枝茯苓丸;咽干痒、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时用猪苓汤;腹部、腰肋部水肿肿胀时,用防己黄芪汤。胸水可以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杏仁汤,同时可配合外敷六合丹和芒硝。此外,对于网膜囊或胰周包裹性积液,需要仔细辨证论治,若舌下络脉正常,参照“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用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但若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则用枳术汤。③ 黄疸:在治疗AP引起的黄疸时,应首先识别胆道梗阻的潜在原因,如胰头肿瘤、十二指肠或胆管肿瘤,以及胰头的水肿或脓肿造成的胆总管压迫。在选择中药时,应以瘀热为主,不可太过苦寒,多用温药,同时注意分清寒热虚实、表里。里实热:茵陈蒿汤;里虚寒: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肌腠间、半表里:栀子柏皮汤;郁在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3    类伤寒—温病理论指导AP早期MODS

在前述辨证论治基础上,可利用《温病学》类伤寒思想来处理SAP 临床中“下之不通”的五个阳明病及AP早期并发MODS的第一死亡高峰。在这一阶段,治疗聚焦于AP引起的严重系统性问题,即热病四分法类伤寒阶段的温病处理。

在正伤寒的六经辨证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寒温焦点,即在阳明”,阳明腑实证是AP关键的病机点,阳明腑实证是五脏损伤的源头。若阳明腑实证下之不通就可能进一步诱发全身MODS—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肠、肝,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证;肺,阳明腑实兼痰热阻肺证;肾,阳明腑实兼肠液亏虚证;心,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脑,阳明腑实兼热入心包证。① 肠、肝损伤:如通下不及时或由于邪热导致的气阴受损,应用新加黄龙汤;肝脏损伤则根据瘀热情况,选用大柴胡汤和茵陈蒿汤加减。② 急性肺损伤:若通下不畅、肺部感染或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出现喘促、痰涎壅滞、肺气不降的情况,应用宣白承气汤以肺肠同治。③ 急性肾损伤:在积极适应中药行气通腑治疗以降低腹内压、减轻肾脏受压以保证肾脏灌注同时,可以六合丹或芒硝外敷腰肋部以促进腹膜后肾周围积液吸收;应用五苓散洁净腑以利尿、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必要时配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以保护肾脏。若通下不畅,继发急性肾损伤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汤,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④ 急性心损伤:对于急性心脏损伤的治疗,可用导赤散,当出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小便赤痛,心烦极渴,左尺脉牢坚”的情况时,则可按照合用大承气汤之意,选择导赤承气汤以二肠同治。⑤ 胰性脑病:AP期间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早期临床“下之不通,神昏谵语、大便秘结,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方以牛黄承气汤而阳明经腑同病同治。后期的胰性脑病多为痰饮瘀血:若舌质暗、瘀血为主、寸脉涩或沉迟,方以补阳还五汤或合用通窍活血汤;若见胸闷恶心,舌苔厚腻,痰饮为主,寸脉浮弦或浮滑,方以涤痰汤、小陷胸汤;若患者神志异常,或狂言谵语,盆腔积液,小腹胀满疼痛,双尺脉紧弦,方以抵挡丸/桃核承气汤加减。

另AP病程中常见发热,需要明确仅仅是炎症反应,还是合并了感染、脓毒症等。临床可六经辨证结合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进行综合治疗。① 太阳病:症见发热、出汗、恶风、不口渴、脉浮弱,方以桂枝汤。② 少阳病:症见恶心、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方以小柴胡汤。热甚口渴心烦者:方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少阳阳明合病:方以大柴胡汤。③ 阳明病:症见发热为主,无明显寒战,以午后高热为特点,伴汗出、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干等,右寸关脉洪大或洪数,偶见神志异常,或出血,方以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合方应用。夜间发热,舌红或绛紫,苔少,左脉细数,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注意与升阳散火汤证鉴别。高热伴寒战汗出,或CT提示腹腔感染或胰周脓肿,双寸关脉浮滑而数,方以大黄牡丹皮汤或仙方活命饮加减。患者若以一身困重、胸闷不饥、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腻、右寸关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根据湿热轻重,分别选择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或茵陈蒿汤;伴心烦失眠,左关脉滑数,方以黄连温胆汤或千里流水汤。低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右寸关脉浮数而无力,方以竹叶石膏汤;脉浮而促、无汗者,当用温病学减味竹叶石膏汤。以困重发热、脘闷便溏,纳差乏力,但头汗出,白天汗出为主,舌红苔黄或黄腻,双关脉滑或左关脉浮滑为主者,方以茵陈蒿汤。④ 太阴病:症见低热,无畏寒寒战,伴少气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苔薄,右脉沉弱无力,右寸或两寸明显为气虚发热,方以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大热。腹中局部灼热,精神怠惰、面色惨淡、大便稀溏,方以升阳益胃汤。四肢火燎,咽喉疼痛,脉右关沉弦而数,是有郁热,方以升阳散火汤。⑤ 少阴病:症见发热畏寒、舌淡嫩或青紫,脉沉弱,左寸右尺明显,方以四逆汤。⑥ 厥阴病:后期阴虚夹湿,夜间发热,口臭口苦,舌苔黄厚腻有裂纹,左脉细弱或细数,右关脉浮滑,方以甘露饮加减。疾病中后期,经早期治疗后,患者寒热往来,口渴心烦,头汗胸满,小便不利,右关弦大于左,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

4.4    瘥后伤寒—AP后期调养

瘥后伤寒(后伤寒)指AP后期及日常调护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于疾病恢复后的体质调整和病后护理,瘥后伤寒的治疗不仅包括对具体症状的应对,更要注重患者阴阳气血的损伤。这可能包括通过中药、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手段,来增强体质、调节脏腑功能和促进整体健康的恢复。

在AP 的瘥后期调养中,笔者提倡寒温分论,寒温分论指区分伤寒与温病对身体的影响,即寒邪损伤阳气,温邪损伤阴液。瘥后病变可表现为水肿、疮疡、瘘管形成、盗汗、食欲减退、下血、唾液过多、月经不调、脱发等。

热病恢复期要注意伤津耗气的问题,特别是胃的气阴损伤,此时,应避免食用油腻、煎炸食物,同时也不可过量饮食,以免助长内在邪热,导致病情复发。在温病理论中,温病先从上焦传至中焦,表现为阳明病和太阴病,最终影响下焦,导致肝肾受损,治疗时应兼顾驱余邪和扶正气的策略。温病耗伤阴液始上焦而寸:肺胃阴伤,方选沙参麦冬汤;心血亏虚,心中悸动,方选复脉汤/天王补心丹。传中焦而关:邪热耗伤胃阴,方选益胃汤;通泻太过、耗伤脾阴,右脉关沉细数,方选益脾汤;肝血亏虚,方选四物汤;肝阴不足,方选一贯煎;肝阳不升,合补肝散。入下焦而尺:耗伤肾阴,或夹湿,方选六味地黄丸、甘露饮;肝血亏虚,或肝阴不足,方选四物汤、一贯煎;心血亏虚,心中悸动,方选复脉汤;血虚动风,手足蠕动,方选三甲散、三甲复脉汤。

《伤寒论》第三百九十八条原文载“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即当患者的病情已有所好转,脉象恢复正常,但在夜晚有轻微的不适感,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脾胃功能尚弱,还不足以完全消化食物导致傍晚时分发烦。因此,伤寒恢复期,我们在饮食方面也应尤其注意,如可以尝试中午进食脂餐,晚餐保持清淡、量少,以避免加重脾胃负担,预防脾胃气虚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在伤寒理论中,需强调对阳气的保护:早期苦寒耗伤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牡汤;损伤肺阳,方选甘草干姜汤;耗伤胃阳,方选茯苓甘草汤;耗伤中气,方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焦阳气耗伤,方选理中汤;损伤肝阳,方选当归四逆汤;损伤肾阳,方选四逆汤。

总之,寒温统一的热病四分法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AP的全面框架,其包含了疾病全程的伤寒六经辨证、局部并发症的金匮杂病脏腑辨证及器官损伤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这种方法强调整体性视角、辨证论治,适用于AP的多阶段和多系统特性。它能有效追踪AP疾病演变过程,关注并发症管理和恢复期调理,同时强调疾病预防和整体健康促进。寒温统一的AP论治法代表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AP的先进模式,不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AP 的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在临床危急重症治疗应用中的价值和潜力。

重要声明和参考文献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唐文富,并发症,四分法,寒温,论治,统一,伤寒,AP,温病,疾病,辨证,热病,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