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老年期是继成长和成熟期之后的衰退期,只要与他人保持互动和社会支持仍然会持续发展。伴随补偿的选择性优化等心理资源分配过程理论论证了这种终生发展的观点。
摘要:老年期一直被认为是继成长和成熟期之后的衰退期。然而只要与他人保持互动,老年期的人们就仍然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状况。包括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双过程模型、初级与次级控制理论以及伴随补偿的选择性优化理论等解释心理资源分配过程的理论来论证这种终生发展的观点。由此,随着终生发展概念的发展,老年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已转向老年生活的积极方面。本文还基于回溯性记忆和前瞻记忆以及元记忆案例讨论备受关注的老化悖论(Aging Paradox)现象,即尽管身体功能出现衰退但老年人对衰老体现了良好的适应性。与儿童的早期发展相比老年发展更为多样化,使得解释高龄期的个体差异成为老年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包含了用于解释认知功能个体差异的智力储备模型和认知训练有效性的实际应用例子。
关键词:终生发展、心理资源分配过程、Aging Paradox、认知储备、认知训练
一,老化与发展
2015年日本学术会议临床医学委员会老化分科会提议的《超高龄社会的先行者日本:未来的日本医学与医疗》一文中,强调了从传统的"治愈"医疗向"支持治愈"医疗的范式转变的必要性,并且指出了"将追求疾病完全治愈的传统医疗模式应用于老年人是困难的"观点。因此,急性期以外的康复期和慢性期的应对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并且进一步强调了医疗与福祉的合作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应该从优先治疗的急性期疾病模型转向以保持或提高康复期和慢性期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为目标的医疗模式。这一提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例如目前大多数无法完全治愈的认知症。而心理学在其基础和应用领域,不仅对认知症还对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将会比以往更加重要。一般来说,老年期被视为继人生初期的成长期和中期的成熟期之后的衰退期。然而,心理学家Baltes与同事Goulet于1969年在西弗吉尼亚会议上提出的涵盖从受胎到死亡的终生发展心理学(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逐渐被心理学界所接受。近年来,主要研究人生初期发展的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应以人的终生发展为视角来进行初期发展研究。人类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通过共同行为过程实现最高效的学习,因此只要人与他人保持互动他们就会不断发展。这不仅需要人们积极与他人和社会互动,也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是终身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支持下才能实现。老年心理学被认为是跨学科研究领域老年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包含时间指标的心理学领域之一的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对老年期抑郁症和认知症支持实践重要性的日益关注,临床心理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
图-1 终生发展过程中获取与丧失的比例
二、心理资源的分配过程
心理学家Baltes的终生发展模型包括了心理功能的基础资源的获取与丧失及其分配过程(如图-1),该分配过程表示,人类成年期以后的获取量少于成年前。然而,尽管相对于获取丧失的比例会增加,但生活适应功能不一定会降低。这一点可以由心理学家Riediger等人提出的四种现代终生发展理论分配过程理论来解释。
2.1.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心理学家Cartensen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用来解释随年龄变化的未来展望机制,即,个体如何感知未来的展望会决定相关行为的动机。未来展望是以知识获取为导向还是以情绪整合为导向并且还与个人发展有关。根据SST的研究,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资源能更多将相关信息分配给情绪。而年轻时的信息处理更多关注负面材料,老年期则逐渐抑制对负面信息的关注,转向正面材料的信息处理。这种动机倾向称为积极偏好(positive preference),在老年期这种倾向更强,从而优先处理积极信息,这被称为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
2.2. 同化和调节的双过程模型
面对心理资源丧失的应对策略,心理学家Brandtstädter和Greve提出了双过程模型。根据这一理论,为了重新建立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并保持积极的自我感,个体会采用同化和调节策略。同化策略是指个体通过积极改变环境来缩小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当这种努力效果有限时个体会转向调节策略,通过自动且灵活的目标调整过程来改变期望和目标。随着年龄增长丧失体验增加,个体从同化策略转向调节策略提高其适应性。
2.3.初级和次级控制理论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大量的选择,但总会面临某种方法的选择。同时尽管环境是不可改变或命中注定的但是仍然需要去适应。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失败的可能,则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为了探讨这一点,心理学家Heckhausen引入了心理学家Rothbaum等人的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概念,提出了发展调节作用(developmental regulation)的概念。发展调节作用是为了研究人在目标行为中采用何种控制策略的概念。初级控制是指试图改变外部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以及对这种能力的信念。次级控制则是指为了适应现状而试图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如目标、信念等)的策略。通常,首先尝试初级控制,然后为了补充初级控制进行次级控制。在中老年时期随着遇到的损失增加,人们会对功能下降进行外部干预,这就是初级控制。然而,由于随着年龄增长的各种限制,动机会驱使他们进一步进行次级控制以适应现状。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动机理论。心理学家Heckhausen和Schulz 将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结合起来,分类了与选择和补偿有关的四种策略(选择性初级控制、选择性次级控制、补偿性初级控制、补偿性次级控制),提出了初级和次级控制优化的二维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 of optimiz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OPS模型),以研究中老年时期的适应性。身心功能下降的老年时期,人们更关注内在世界而非对环境的干预。这与经典心理学的社会撤退理论所展示的老年生活方式相吻合,也类似于心理学家Brandtstädter等人提出的应对理论。
2.4. 伴随补偿的选择性优化理论
如前所述,倡导终生发展心理学的Baltes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发展是通过获取(gains)和丧失(loss)的相互作用来推进的成长与衰老的动态过程,即成长和衰老的交替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发生,强调把握其辩证特征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人们在这一发展交替的生命过程中如何应对实际问题的理论,即伴随补偿的选择性优化理论(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SOC)。根据该SOC理论,当由于年龄增长导致身心功能下降无法维持原有水平时,通过采取这种伴随补偿的选择性优化对策,使个体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形象。即,通过探索比年轻时更狭窄的领域,并集中于特定目标(选择),获取补偿功能下降的手段和方法(补偿)以及采取最优策略以增加适应机会(优化)。随着年龄增长丧失显著超过获取,但通过实践SOC理论的应对策略,可以应对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丧失并抑制自我形象的急剧变化。近年来,心理学家Heckhausen的研究团队尝试将这一SOC理论与心理学家Brandtstädter团队的双过程理论以及她们的控制理论(动机理论)整合,该整合理论的发展未来备受期待。
三、老化悖论(Aging Paradox)与老化补偿
3.1 老化悖论与记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长寿的人的健康状况会恶化,但实际上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些老年人可能非常健康,比年轻人更不容易生病。这就是所谓的"老化悖论"现象,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明其机制。在老化悖论与记忆的关系上,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会下降,但实际上,一些老年人可能具有惊人的清晰记忆。这些人有时被称为"SuperAgers(超级长者)"。他们的大脑抵抗了正常的老化过程,保持了长期记忆的能力。这是"老化悖论"的一部分,正在进行与大脑健康和活动相关性的研究。老化悖论在老年社会学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不少成果,(图-2)表示了老年人群从后高龄期(75岁--)到超高龄期(85岁--),虽然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疾病以及握力方面会持续下降,但在健康感和幸福感方面会出现了一定的上升的趋势。
图-2 老化悖论研究
1)回溯性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随着终生发展概念的明确化,老年心理学的核心主题转向了老年生活的积极方面,其中近年来出现的被称为老化悖论(Aging Paradox)现象格外瞩目。一般认为,随年龄增长记忆能力会下降。确实回忆过去的回溯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测试成绩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然而有大量数据表明,关于未来行为的记忆即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老年人的成绩比年轻人更好。前瞻性记忆差会增加所谓的"忘记",大多数健康的中老年人会因人名回忆不起而烦恼,这种现象称为TOT (tip of the tongue) 现象,也称"舌尖现象"或"舌尖状态",是指人在尝试回忆某个词语或信息时,感觉这个词就在嘴边,却一时无法完全想起的状态。这种现象常常让人感觉到词语就在舌尖上,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但日常生活中很少会忘记重要的约定。心理学家增本等人对年轻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一项为期一周的前瞻性记忆任务,即每天三次在指定时间打电话给指定号码。结果显示,在需要在8时、13时、18时打电话的时间基准条件下,老年人的13时成绩略有下降,但与年轻人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需要在早、中、晚餐后打电话的事件基准条件下,老年人的成绩优于年轻人。在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中,老年人的前瞻性记忆任务成绩通常低于年轻人,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通常采取了多种应对行为,如规律的行为模式或利用笔记和手机提醒功能等外部辅助记忆装置,以补偿记忆下降。
2)元记忆(Metamemory)
此外,一般认为老年人对自身记忆能力的评价较低。心理学中称这种对记忆的自我认知为元记忆(Metamemory)。众多的的研究发现,健康的老年人元记忆得分高于年轻人,这与以往使用各种元记忆测量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换言之,对记忆能力缺乏信心的不是老年人而是年轻人。然而,考察元记忆与记忆测试成绩的关联性时发现,尽管元记忆较好的老年人对记忆能力有信心,但其记忆测试成绩不仅低于年轻人,并且在老年人之间比较,元记忆高低与记忆成绩无关联。
3)老年人的持续发展
以上是老年心理学中老化悖论的现象的一个方面。也验证了老年人尽管功能下降,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表现出意外适应性的老化悖论观点。现实生活种许多身体功能显著下降的老年人仍能充分享受独居生活。这种老年人对老化的良好适应性在医学检查和心理学实验中常被忽视,只有通过日常行为观察才能理解这一点。老化悖论表明老年人的持续发展是明确而客观存在的,老年人的适应性存在是老年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深度研究表明,在认为设计的检测或实验中获得的老年人功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功能水平是不同的。老年人尽管功能下降,但是拥有更准确使用功能的适应性和能将失败或不利情况积极看待的心理机制,这外基于心理学家Carstensen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的附加动机的角度解释老化悖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2 老化补偿
老年人在面对衰老和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目标和策略来优化生活质量和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实现对老化进行补偿。由德国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 Baltes)提出的SOC(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选择性优化与补偿理论作出了诠释。SOC理论强调了老年人在面对身体和认知能力下降时,如何通过主动选择、优化和补偿策略来维持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体层面,也在健康老龄化、康复和照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理解和应用SOC模型,老年人及其支持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衰老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促进积极老龄化。SOC理论模型由选择性(Selection)和优化(Optimization)以及补偿(Compensation)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 选择性(Selection)
选择性是指老年人根据自身能力和环境变化,选择和聚焦在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目标上。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确保在重要领域内的高水平功能。例如,一位热爱音乐的老年人在感觉体力下降后,可能会减少其他活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演奏钢琴上。
2) 优化(Optimization)
优化是指老年人通过练习、学习和使用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或维持所选目标的绩效。优化过程可能涉及增加投入时间、利用外部资源或调整行为方式。例如,为了保持演奏钢琴的水平,这位老年人可能会定期练习新的曲目,参加音乐课程或使用特殊的指法练习来提高技能。
3)补偿(Compensation)
补偿是指老年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能力下降时,通过使用替代方法或工具来弥补功能缺失,维持目标活动的高水平绩效。例如,果这位老年人发现手指灵活性下降,可能会使用辅助器具来帮助按键,或者调整曲目选择,避免演奏技术要求较高的乐曲。
四、 智力储备(Intellectual Reserve)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和生理比儿童早期的发展更加多样化,特别体现在老年个体差异性。智力储备(Intellectual Reserve) 被提出作为解释知能个体差异的模型。智力储备可以定义为大脑在面对病理变化、损伤或老化时,通过多种机制保持其认知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综合能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预备能力指的是即使器官功能下降也能够弥补这种下降并保持一定表现水平的能力。在认知领域中尽管大脑内存在病理性变化但在临床上并未发展成认知症。因此,智力储备包括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 CR)和脑的储备(brain reserve BR)和脑的维持(brain maintenance BM)三个方面,即IR=CR+BR+BM(图-3)。
图-3 智力储备(IR=CR+BR+BM)
4.1 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
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定义为认知过程的适应性(效率、能力、灵活性)。即使个体在面对大脑病变或损伤时,能够通过增强神经可塑性和认知策略,保持相对正常的认知功能,甚至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表现。该认知储备能力是通过1)提高认知功能效率,2)增强神经可塑性;3)学习和应用新的认知的策略机制来实现的。认知储备的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参与智力刺激活动等。研究表明,拥有较高的认知储备能力的人群在面对脑部病变时,通常表现出较少的认知功能下降和症状。相比之下,认知储备能力较低的人则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因此,认知储备能力被认为是保护大脑免受认知衰退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氧运动引起的大脑结构变化,包括海马神经的产生有益于提升大脑的储备能力。另一方面,那些每天积极使用大脑功能的人和那些不积极使用大脑功能的人相比,即使发生脑卒中或交通事故等对脑神经细胞产生相等负面影响,认知功能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前者的认知功能检查成绩要优于后者,这表明了认知储备的存在。
图-4 认知储备与阿尔茨海默病
前些年,在美国开展的修道院修女认知功能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死前被认为认知功能正常的受试者在尸检后发也现大脑中存在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病变的β淀粉样蛋白和肽蛋白沉淀区域。事实上这些修女并没有因为她们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依据传统诊断)而影响认知功能。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认知功能,提高了整个大脑的功能,积累了认知储备能力即使大脑的某一部分出现病变,认知功能也不会受到损害。这也表明认知能力衰退可能会延迟,并且不会导致异常的功能衰退。(图-4)为认知储备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示意图。 表明即使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已经存在,认知储备能力高的人比认知储备能力低的人更晚的出现认知异常症状。 因此通过认知症预防训练来维持或改善认知功能被定位为作为二级预防的认知症对策。近年来,基于这一理论开展的预防认知症和认知症改善性训练,大大的提高了认知症持有认知能力和减缓了周边症状。
4.2 脑的储备(brain reserve)
脑的储备(brain reserve)包括脑神经和突触的数量等脑的量化大小和由于生活经历(如饮食和运动)影响的神经细胞,血管的新生、细胞死亡的抵抗力,以及增加脑可塑性的调节功能等。个体在面对脑部病变或损伤时,大脑拥有的额外的结构和功能储备,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而不至于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或症状。脑的储备是在脑组织层面通过1)增加大脑的灰质和白质体积。2)增加神经元密度和神经连接。3)改善脑血流量和代谢三个机制实现的。这种脑额外的结构和功能储备源自于大脑的生理特点、神经元的储备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密度以及其他因素。大脑储备能力的概念暗示着即使大脑出现病理性变化,也可能有些个体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正常的认知功能。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即使有相似的脑部病变,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或症状。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的大脑储备能力的人群通常能够更好地抵抗认知功能下降,并且在面对脑部病变时可能表现出更少的临床症状。因此,提高大脑储备能力被认为是预防和管理认知功能衰退的重要策略之一。
4.3 脑的维持(brain maintenance)
脑的维持(brain maintenance)包含应对脑病理学症状的认知混乱的神经储备(neural reserve)和补偿脑病理学症状的认知混乱的神经网络的神经代偿能力(neural compensation)两种能力实现的,例如,在正常大脑中使用未被使用的脑组织和神经网络恢复失语症功能的神经代偿。脑的维持在没有明显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大脑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保持其正常功能和结构的能力。其维持能力是通过1)抗炎和抗氧化保护神经健康,2)维持神经元和突触功能,3)延缓脑部老化过程三个机制实现的。这个概念强调了大脑在保持其健康状态方面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潜在的脑部病变或老化过程时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脑的维持与认知储备能力和大脑储备能力有所区别,因为它更注重大脑在正常状态下的功能维持,而不是应对潜在的挑战或病变时的应对能力。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的认知学习和社交活动以及其他促进大脑健康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促进大脑维持,个体可以更好地预防认知功能下降和脑部疾病的发展,从而维持良好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五,认知训练与改善智力储备
认知训练通过记忆训练(增强海马体的功能,促进新神经元生成,改善记忆和学习能力)和注意力训练(提高前额叶皮层功能,提高注意力控制和执行功能)以及问题解决和推理训练(通过复杂的认知任务,优化神经网络,提高大脑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能力)三种方式能有效提高认知储备能力、大脑储备能力和大脑维持能力。持续的认知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储备,还能保持大脑的健康状态,从而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5.1. 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训练
1)增强神经可塑性
-突触生成和重塑:认知训练促进突触生成和突触连接的重塑,使大脑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信息。
-新神经元生成:在特定脑区(如海马区)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增强记忆和学习能力。
2)增加认知功能的效率
-提高处理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使认知任务完成得更快。
-优化大脑网络:通过训练,脑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工作得到优化,提高了整体认知功能。
3)提高认知策略
-学习新策略:认知训练教会大脑新的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增加应对认知挑战的灵活性。
-增强注意力和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大脑在日常任务中表现更佳。
5.2大脑储备(Brain Reserve)训练
1)增加大脑结构储备
-脑容积增加:认知训练可以增加大脑的灰质和白质体积,增强大脑的结构储备。
-神经元密度和连接 :增加神经元密度和神经连接的数量,使大脑在面对损伤时有更多的备用资源。
2)改善脑血流和代谢
-提高脑血流量:认知训练可以促进脑部的血流量,提高大脑的供氧和营养供应。
-增强能量代谢:改善大脑能量代谢,确保大脑在高需求时有足够的能量供给。
5.3 大脑维持(Brain Maintenance)训练
1)保持神经健康
-抗炎和抗氧化:认知训练可以促进抗炎和抗氧化机制,减少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对大脑的损害。
-减少β淀粉样蛋白堆积:认知训练可能有助于减少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堆积。
2)延缓脑部老化
-保护神经元:通过持续的认知训练,保护神经元免受老化过程中的损害,延缓神经元的退化。
-维持突触功能:训练可以帮助维持突触功能,使大脑在老化过程中仍能高效工作。
3)促进整体大脑健康
-平衡神经递质:认知训练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大脑的整体功能。
-维持脑结构:通过保持大脑的结构完整性,认知训练帮助预防结构性损伤和退化。
5.4 改善智力储备的实例
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是否对整体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取决于干预策略。一项涉及多达3000人历时10年针对独立活力老年人的高级认知训练(ACTIVE)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参与者进行记忆和信息处理速度以及逻辑推理三个方面的干预。其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记忆以外的功能虽然能维持了10年之久但并没有波及其他的领域。然而,由于参与者自我评价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通过参与干预计划而改变的积极生活方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和自尊感。心理学家Lustig等专家提出了维持和改善认知功能的干预计划,包括①策略性训练(Strategy training)、②多模式方法(multimodal training),③ 心血管训练(Cardiovascular training),④认知共同过程训练(Process training)四个方面。根据对认知训练成果调查,①(策略性训练)仅在训练的领域有效,但不能涉及其他领域,②(多模式方法)由于涉及生活方式改变而有效果。③(心血管训练)对神经和认知储备有有益,并且能改善情绪,④(认知共同过程训练)执行了不同任务,大脑共同区域被一起激活。老年心理学在医疗和照护以及福利领域,能提供包括认知功能在内的多样基础知识,并为医疗和照护以及福利领域提供基于人际关系的实用证据。老年心理学虽然未涉及临床心理学方面,但将老年人视为存在着持续发展人生阶段,并关注老年阶段的积极方面,能为健康老龄化提供有益的支持。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4.7.18
引用资料:
[1] 最新老年心理学 単行本 - 2018/7/10 松田 修 (編集) 出版社: 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2] ChatGPT 3.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