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记忆功能
概要
年龄增长和高龄者的年龄以及高龄者特质的测量必要性的理解与测量方法,是对高龄者记忆深入研究基础。通过实验性的记忆研究,分析比较年轻人的记忆分类,探讨高龄者的记忆特征的记忆分类。得知,老年人的短期记忆受年龄影响较小,即使有影响也非常轻微;而工作记忆的受年龄影响则非常明显,高龄者的记忆成绩显著低于年轻人。另外,关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也在高龄者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得出了初步结论。即,情景记忆受年龄影响显著,但语义记忆不受年龄影响。此外,程序性记忆,即一旦获得的记忆在高龄期仍不下降并保持;自传式记忆表现出三种显著的特征;前瞻记忆方面,高龄者的时间性前瞻记忆比事件性前瞻记忆更容易受年龄影响。
关键词:工作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自传式记忆、前瞻记忆
一,老龄化与高龄老人记忆研究
进入深度老龄化的日本,人平均寿命以惊人的速度延长。例如,大约95年前的1921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2.1岁,女性为43.2岁。然而到了2013年,男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0.2岁,女性为86.6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除了平均寿命的急剧增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在增加,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率将上升到31.6%。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于高龄者的心理学问题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记忆问题可能是其中迫切的问题之一。关于高龄者记忆的研究,近年来在高龄者心理学中变得越来越活跃。据报道,在高龄者心理学研究中,记忆研究占了34%。 本文中,基于基于心理学相关记忆基本知识探讨高龄者记忆特征。
1.1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会发生各种变化。这被称为"年龄增长"(Aging)。相对而言,生物学上的负面变化被称为"老化"(Senescence)。同样,"老年人"一词带有负面含义,因此"高龄者"这一词汇使用更为普遍。 在讨论年龄增长时,需要注意"个体间"及"个体内"年龄影响的差异。前者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年龄影响的差异,例如有些人因老花眼需要戴眼镜,而有些人视力仍保持良好。后者是指在同一人身上不同器官因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不同影响,比如眼睛衰退但耳朵仍然健全。 因此,特别是在高龄期,需要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在同一个体内年龄增长的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也适用于高龄者的记忆。
1.2. 高龄者的年龄
高龄者从多少岁开始?社会普遍认为65岁以上即被视为高龄者。但这只是基于历法的便利,在心理学上没有任何依据。实际上,心理学上并不存在明确的高龄期年龄界定。 在高龄者心理学中,年龄经常被细分为5年或10年为一段,但这种划分没有心理学依据。这也是高龄者心理学中的一个争议点,即如何划分年龄。尽管如此,将高龄期视为一个单一时期是不现实的。一种可能的划分方式是,将75岁以下称为前期高龄者,75岁以上称为后期高龄者。这种划分方式在日本的主管医疗卫生的行政部门--厚生劳动省的基础资料中经常使用,在心理学上也具有一定意义。
1.3 测量高龄者特质的必要性
在高龄者的认知心理学中的典型记忆实验中,实验组通常会招募约25名高龄者作为实验参与者,同时招募约25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结果通常比较高龄者和大学生的成绩。在以大学生为实验参与者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几乎不讨论参与者的特质(人口统计学信息),但在高龄者心理学中,这些特质则非常重要。具体包括既往病史、受教育年限、家庭结构等。此外,为了证明高龄者的认知功能正常,还需要通过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第三版(WAIS-Ⅲ)中的至少两个分项进行测试,例如,图画排序和理解问题的测量。健康状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常通过一种主观健康感的量表来测量。只有测量了这些背景因素,才能进行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实验比较(如记忆成绩)。
1.4. 高龄者的测量方法
发展心理学中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横断法和纵向法两种。例如,在前一节提到的"测量高龄者特质的必要性"中,将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与高龄者群体的记忆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因同时测量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称为横断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记忆成绩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年龄变化,还可能反映了出生年代或成长环境的差异(即队列效应)。例如,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的高龄者与战后民主教育下成长的中老年人,其教育水平明显不同,这可能对记忆成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这种世代差异。 另一方面,与横断法完全不同的测量方法是纵向法。它通过对特定个体进行多年追踪,收集数据。这种方法可以详细捕捉个体的年龄变化,但也存在时间和成本较高的缺点。此外,由于多次测量,可能会产生练习效应,或因疾病等原因无法继续参与实验,导致只剩下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者,这也是一个常被指摘的问题。
二,记忆研究
在主要以年轻人为实验参与者的记忆实验中,记忆被区分为几类。对于老年人,也根据这些分类进行了研究。例如,代表性的短期记忆,工作记忆等记忆分类,研究其随着年龄增长对老年人记忆的影响。
2.1. 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
作为经典的记忆模型,提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该模型假设,短期记忆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而长期记忆则比短期记忆更长时间。此外,该模型的一个特点是,短期记忆中的信息通过语音复述(复习)被转移到长期记忆中。日常例子是,记住"鸦片战争在1840年发生"时,通过多次重复"1840"这一信息,1940年与鸦片战争重复关联,1840年将其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早期关于短期记忆的实验中,使用了自由回忆任务、记忆跨度、布朗-彼得森任务、记忆搜索任务等。然而,早期针对老年人的测量结果并不明确。这可能是因为,正如前一节"1.3 测量高龄者特质的必要性"中提到的那样,老年人的背景因素,如学历、教育经历等特质未得到适当控制。随后,关于短期记忆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对其影响微乎其微,很多研究报告了类似的结论。结果表明,虽然短期记忆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但受年龄影响较小,或几乎不受影响。最近,相比短期记忆,更多的研究采用了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在短期记忆基础上,还假设存在多种认知处理过程。换句话说,在记住某事的同时心中也进行认知操作。日常例子是,进行诸如"128+256"的心算时,一边记住两个数(短期记忆),一边进行加法或进位操作(认知作业)。此外,在智力测验WAIS-III中,正向背诵数字对应于短期记忆,逆向背诵数字对应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使用了N-Back任务、阅读跨度等实验任务,结果一致的显示了年龄对工作记忆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说工作记忆受年龄影响显著。此外,为解释这种现象,提出了抑制能力下降或处理速度下降的解释,但哪种模型更具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某些记忆方面的功能减弱,而某些方面则保持良好。将这些记忆的结果总结在表6-1中,以下会围绕该表内容展开讨论。
表6-1 记忆分类与受年龄影响
2.2.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能从短期记忆转移出的记忆称为长期记忆。日常例子是,通过每天上班或上学,记住了列车或公交车的时刻表。这被认为是时刻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了长期记忆。关于长期记忆,Tulving (E. Tulving)提出,应更加关注长期记忆的质性方面,并指出至少需要将长期记忆分为两个方面,提出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是与个人相关的叙事性记忆。Tulving认为,这是"当记忆或回忆个人的事件或经历时的记忆"。日常例子如"昨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昨晚的晚餐是什么"等。
相对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人人都知道的知识的记忆。Tulving称其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记忆"。日常例子如"消防车是红色的"、"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等。这一记忆分类大大改变了记忆研究的趋势,这在心理学史上是显著的事实。也就是说,自Tulving提出记忆分类以来,当时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记忆模型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被时间过程描述为编码过程。然而,受他的影响,研究逐渐转向重视记忆的质性方面的分类,并提出了多种记忆分类模型,直至今日。
2.3. 程序性记忆
关于学习诸如弹钢琴等乐器的演奏、自行车的骑法、滑雪或网球等运动技能的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也是由Tulving提出的记忆分类。与情节记忆不同,程序记忆的特点是通过逐步获得的记忆。在神经心理学中,有很多证据表明某些大脑区域特定地作用于程序性记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过各种任务进行的测试也研究了程序性记忆的衰老影响,虽然并非所有实验结果都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衰老对程序性记忆几乎没有影响。一旦获得的程序性记忆,即使在老年期也不会下降,仍然可以维持。
2.4. 自传性记忆
人们会记得"小时候经历的事情"或"2000年夏天去了哪里旅行"等关于自己生活的记忆,这类记忆被称为自传性记忆。它是老年心理学中活跃研究的一个领域。尤其是被称为"关键词提示法"的实验方法,由Rubin(Rubin DC)为主导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老年人也进行了大量研究。Rubin等人对参与了过去三项实验的70位老年实验参与者的记忆频率分布进行了元分析。
图6-1 老年人的自传性记忆
(Rubin DC, Wetzler SE, Nebes R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cross the lifespan.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ed. by Rubin DC,202-221,Cambridge U.P., Cambridge,1986.改编引用)
图6-1的纵轴表示被记住的事件频率总和,横轴表示记忆事件的年数(记忆保持期)。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现象。首先,随着时间接近当前,记忆频率增加的现象与实验室中的自由回忆任务(近因效应)类似。其次,在记忆保持期为41至50年(实验参与者的实际年龄为21至30岁)时,记忆频率也有显著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回忆高峰"。 此外,Rubin等人还研究了0至10岁婴幼儿期的记忆,并报告了"幼儿期失忆",即在0至5岁几乎没有记忆的现象。关于自传性记忆中出现的回忆高峰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还揭示了与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带有正面情绪的事件比负面情绪的事件更容易被记住。有关自传性记忆的更多详细信息将在高龄者的自传性记忆章节中详细论述。
2.5 前瞻性记忆
关于将来需要记住的事情的记忆,例如与朋友的约会或医院的就诊时间,被称为前瞻性记忆。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设置上,例如在特定日期寄出明信片。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表现优于年轻人,这引起了老年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随后,实验室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例如,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要求实验参与者在记住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单词的同时,当看到某个特定单词时按下按钮。这类任务被称为"事件驱动任务",与此相对的还有"时间驱动任务",即在特定时间或经过一定时间后执行某项任务。总体而言,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时间驱动前瞻性记忆的年龄影响,但这一领域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 老龄记忆研究的展望
如上所述,心理学中认为记忆并非单一的,而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理解。遗憾的是,许多方面的记忆会随着衰老而下降(见表6-1)。今后需要明确的不仅是衰老是否存在,而是衰老对记忆下降的量化程度。例如,使用单词提示再生任务来详细研究60岁、70岁、80岁人群中记忆表现的下降程度等。 最后,今后仍需继续研究衰老对老年人记忆的影响,同时老年心理学家也肩负着提出有效预防或辅助记忆下降的重大责任。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4.09.26
引用资料:
[1] 最新老年心理学 単行本 2018/7/10 松田 修 (編集) 出版社: 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2] 第6章 高齢者の記憶 石原 治 最新老年心理学 P83松田 修(編集) (出):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3] ChatGPT 3.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