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自传性记忆
概要:记忆是特别容易受到衰老影响的功能。因此,许多有关记忆的研究都集中于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量,以揭示随年龄增长的记忆功能下降,以及研究如何通过干预来预防和改善记忆功能下降。高龄老人的自传记忆研究则不关注记忆的准确性,而是关注记忆的转变,不关注记忆的数量而是关注记忆的内容。重点探讨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及其他心理功能。自传性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自我历史)的记忆,是未来行为选择、维护自我概念、促进沟通以及控制情感(情感调节)等心理功能的基础。尤其在高龄时期,常伴有健康、人与人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丧失经历。因此,探讨自传记忆在情感调节中的作用,成为近些年来高龄老人记忆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自传记忆,记忆重构,情感调节,幸福感
一,自传性记忆
1.1老龄化与记忆研究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 EH)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高龄期的发展任务是"整合"。整合指的是,进入老年并意识到死亡临近的人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赋予过去的经历意义,接受人生并接受死亡。如果整合失败,无法接受自己的人生,由于时间所剩无几,他们会被罪恶感和绝望感折磨。当我们回顾人生时,基础是过去的回忆,也就是"记忆"。人生中成就的美好回忆,或是失败、挫折、失恋、丧亲等痛苦的回忆,都是极为个人的记忆,但正是这些记忆塑造了现在的自我。这类与自我历史相关的记忆称为自传性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老龄化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以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范围内都在加速。因此,研究老化对记忆功能的影响也急剧增加。在这些研究中,自传性记忆的研究与其他记忆研究有所不同。例如,关于老化对情节记忆和工作记忆的显著影响的研究,通常将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量作为依变量。这是为了弄清老化导致的记忆功能下降的程度和特点,并检验干预措施对记忆功能下降的预防和改善效果。另一方面,自传性记忆的内容具有个体性,因此很难验证回忆内容的真伪。因此,自传性记忆研究更多关注"记得什么"或"回忆什么"的内容,而非记忆成绩。自传性记忆研究将存储的过去个人信息视为自变量,强调回忆内容对其他心理或行为变量的影响。由此,探讨高龄老人的自传性记忆特征及功能。
1.2 自传性记忆
在记忆研究领域广泛接受的多记忆系统模型中,记忆不是单一的功能,而是由性质上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构成的。自传性记忆主要与多记忆系统模型中的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两种记忆系统相关。语义记忆是关于一般知识的记忆,情节记忆是关于"何时、何地"等时间、空间信息的记忆。自传性记忆中的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都是极为个性化的。例如,语义的自传记忆指的是出生地点、曾就读的学校名称、家庭住址等个人知识,而情节的自传记忆则指小学五年级时(时间信息)被老师训斥并罚站在走廊(空间信息),或24岁时某某市的某某医院生儿子的个人回忆。
研究表明,情节记忆功能随老化显著下降,而语义记忆几乎不受老化影响。即便在自传性记忆中的情节信息和语义信息,老化对其影响也是不同的。比较老年人与年轻人在自传记忆的情节信息和语义信息上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多回忆事件、地点、当时的想法和情感等情节信息,而老年人则更多回忆与回忆相关的知识(语义信息)。这表明,自传性记忆中的个体语义信息较少受到老化影响,而回忆情节细节的能力则随老化而下降。
二,自传记忆的特征与功能
2.1 凸现性回忆(Reminiscence bump)
凸现性回忆是自传记忆的一个特点。图-1展示了对65岁以上的41位健康老年人进行的调查,问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事件,包括美好和痛苦的回忆。纵轴表示回忆的事件数量,横轴表示经历这些事件时的年龄段。在图-1中,回忆的事件多发生在10岁到20岁之间。以往研究也表明,回忆高峰通常出现在10岁末至30岁初的事件,与其他年龄段的事件相比,这一时期的事件更容易被回忆。这种典型的高峰现象表明,在回顾人生时,各个时期的经历并非均等回忆,而特定时期的经历更容易被记住。另外,自传记忆的其他特征还包括幼儿期遗忘,即几乎无法回忆0至5岁时的经历。
图-1 自传性记忆中凸现性回忆
(赤本航平:老年人自传体记忆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第74届日本心理学会年会论文集,74:844,2010)
2.2 重构
一般认为,信息被准确地作为记忆储存并维持是正常的。然而,就自传性记忆而言,无法期待这种记忆的准确性和维持。例如,让受试者回忆他们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一个月或一年后再让他们回忆一次,超过50%的重要事件会与其他事件互换。这一结果表明,存储作为记忆的个人信息并非一直以相同的形式被保持,而是随着后续经验,记忆的权重和意义会不断更新。因此,在自传性记忆的研究中,不仅记忆被视为可变的,还需强调其重构的特性。
Coway关注了在记忆重构中"目标"的作用,提出了"自我-记忆系统"的概念。Conway 和 Holmes 研究了老年人回忆的自传性记忆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各项发展任务(目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0-9岁的回忆多与该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信任/不信任"相关,10-19岁的回忆则多与"认同/认同扩散"相关,20-29岁主要与"亲密感/孤独感"相关,30-59岁多与"世代性/停滞性"相关,而60岁以后的回忆则多归类于"统合/绝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经验的记忆是根据体验时自我的目标而储存的,过去和现在的目标所引导的经验作为自传性记忆被回忆。这进一步证明了在自传性记忆重构中"目标"的重要性。
2.3. 功能
如本文开头所述,自传性记忆的研究着重于个人经验的记忆在其他心理和行为变量中所起的功能。目前已确认自传性记忆的三大功能:指示功能、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指示功能是指通过赋予过去经验的意义,来引导现在和未来的行为。通过这种功能,人们可以根据过去的失败或成功经验做出适当的判断和解决问题。自我功能是指在面对发展的变化或生活事件时,维持"我是谁"、"我如何改变了"的身份认同或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前述的"自我-记忆系统"可以说是解释自传性记忆自我功能的概念。社会功能则是维持或促进社会联系。当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利用过去的事件作为素材,不仅可以活跃对话,还能增加信任感和说服力。此外,通过分享个人记忆,不仅可以理解对方还能获得对方的共鸣。因此,自传性记忆不仅超越了"存储信息"的记忆框架,还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最近的研究集中于情绪调节,认为这是在这三大功能中普遍存在的自传性记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人人都会经历健康的丧失、伴侣或朋友等人际关系的丧失,以及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丧失。老年期相比其他年龄阶段压力更大,自传性记忆对情绪调节尤为重要。
三,自传性记忆的情绪调节功能
3.1 抑郁与自传性记忆
当情绪低落时,人们更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事情,而这些负面回忆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作为情绪与记忆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一种现象叫做情绪一致记忆(mood congruent memory),即根据情绪容易回忆起相应的记忆。这种记忆在抑郁患者中尤为明显,情绪一致记忆所导致的负面记忆偏差被认为会导致否定自我情绪的形成。此外,抑郁患者的自传性记忆还表现出记忆内容的细节丧失和概括化的特征。对于正常人来说,即使是去年的不愉快经历,比如"去年秋天,我在工作场所与同事意见不合,发生了争吵",也可以作为具体的特殊事件记忆起来。然而,抑郁较重时,这一特定事件会被扩展和概括化,例如"我与同事相处不好"。由于抑郁与自传性记忆密切相关,因此试图揭示抑郁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将自传性记忆置于其抑郁形成机制的核心地位。
3.2. 自传性记忆与情绪调节
与抑郁患者的情绪一致记忆相反,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即使被引导至负面情绪,也会回忆起与情绪不一致记忆(mood incongruent memory)。因为回忆起积极的记忆可以改善情绪,所以情绪不一致记忆的发生与情绪调节的动机相关。在情绪调节研究中,广泛接受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着眼于两种情绪调节方法: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认知重评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指的是通过改变对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解释,从而影响情绪反应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重新评价某个情境,改变其对个人的情绪影响,进而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或增强正面情绪。例如,面对一次失败的经历,个体可以选择将其重新解释为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种挫折。这种认知上的改变可以减轻负面的情绪感受,如沮丧、焦虑或愤怒,进而帮助个体更积极地应对问题。认知重评是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中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它与情绪抑制(suppressing emotions)相比,更有助于长远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使用认知重评的人通常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更高的幸福感以及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而表达抑制则是一种反应调整策略,通过抑制已唤起的情绪及随之而来的行为表达,虽然能抑制负面情绪的表达,但无法减少情绪体验的频率。此外,由于内在体验与外在表达的脱节,还会导致自我不一致感,从而降低积极情绪、心理安宁和主观幸福感,增加负面情绪、焦虑和抑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适应的策略,是精神病理学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当被引导至负面情绪的受试者被要求进行认知重评时,与未被要求重评的组相比,他们回忆起的积极自传性记忆增多。此外,认知重评带来的积极记忆回忆还能减少表达抑制。这些研究表明,自传性记忆在情绪控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自传性记忆与心理干预
情绪低落时产生的情绪一致记忆是由自动且无意识的过程引发的,而情绪调节所需的情绪不一致记忆则是通过认知控制的有意过程产生的。为了防止自动产生的情绪一致记忆,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传性记忆的回忆模式。因此,通过解决过去的冲突来调整生活平衡的回忆疗法,以及更加结构化的回顾来对自传性记忆进行重新评价的生命回顾疗法等心理干预被认为是有用的。实际上,研究表明,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和元分析,进行自传性记忆搜索训练后,抑郁症状减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增加。
3.4. 高龄者的情绪调节
高龄期是经历各种失落的压力承受时期。然而,高龄者的情绪、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安宁并不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差。相反,有研究报告显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情绪更加稳定,甚至不存在差异。尽管高龄者经历了人生各种压力事件,他们的心理安宁却比年轻人更为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衰老悖论"(Aging Paradox)。在老年学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被认为能够解释这种悖论。SST理论认为,由于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有限,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情绪调节来获取情感上的满足,并将认知或社会资源用于情感满足目的。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SST理论。消极情绪的信息对于规避危险和困难以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投入心理和社会资源。事实上,年轻人更容易关注并记住负面信息(称为"负面偏向")。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高龄者并没有表现出负面偏向。Charles等人对三个年龄组(18至29岁、41至53岁和65至80岁)进行了记忆实验,使用了引发积极情绪的照片、引发消极情绪的照片以及不引发情绪的中立照片。实验结果显示,年轻人和中年人在记忆积极和消极照片方面表现得优于中立照片,而高龄者则在记忆积极照片上表现得更加出色(称为"积极效应")。积极效应不仅在照片记忆中体现,还在注意、来源记忆、虚假记忆以及自传体记忆等认知任务中得到证实,这支持了高龄者通过情绪调节动机实现的SST理论。最近对高龄期认知功能与情绪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尽管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高龄者能够通过利用他们过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即自传体记忆)来调节情绪,从而适应压力。
四,幸福感与人生
当我们年老回顾一生时,怎样的人生可以称为幸福的人生?幸福感并不能仅仅通过收入等经济指标所代表的物质富足来衡量。例如,日本在战后至1980年代末经历了全球罕见的经济增长。然而,在1958年至1986年这30年间,生活满意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一定程度的收入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当收入超过某一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增长。因此,有人研究指出认为经济富裕能够决定幸福感的观念只是一种幻想。
图-2 与疼痛经验和记忆相关的实验
(Redelmeier DA, Kahneman D:Patients'memories of painful medical treatments; Real-timeand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s of two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Pain, 66 (1):3-8,1996)
我们回顾的人生其实是对经历的记忆,也就是自传性记忆。正如前文所述,自传性记忆是一种不断更新的动态记忆。Redelmeier和Kahneman研究了接受结肠镜检查或碎石术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疼痛(经历)与手术结束后患者对疼痛的评估(记忆)之间的关系。图-2展示了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的实时疼痛情况,纵轴代表疼痛强度,横轴代表时间。通过对比患者A和B,尽管B患者的总疼痛量明显更多,但如果问大多数人想要接受哪种手术,大多数人会选择与A患者相同的手术。然而,当手术结束后要求患者对整个手术过程中感受到的疼痛进行评价时,A患者对疼痛的评价比B患者更为强烈。这个结果表明,"实际的经历"和"经历的记忆"是分离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手术后对疼痛的评价与手术中经历的疼痛高峰和最后3分钟的疼痛密切相关,而与手术中经历的总疼痛量几乎没有关系。患者疼痛经历评估的实验,再次展示了自传性记忆的特点以及自传性记忆对获得感的影响。
结肠镜检查的经历在整个人生中只是许多经历中的一个。然而,作为记忆的经历,无论是结肠镜检查的记忆,还是人生重要经历的记忆,实质上都具有相同的自传性记忆特征。我们对人生的评价,并不取决于所有美好或糟糕经历的总量,而是取决于人生中的最佳时期或最糟时期(高峰),以及特别是高龄期的终尾经历的影响。即便过去的人生美好,如果最后几年是痛苦的,那么整个人生可能会被重新定义为痛苦的。如果高龄期的发展任务是人生的整合(接纳),那么毫无疑问,自传性记忆是决定高龄期心理安宁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4.09.30
引用资料:
[1] 最新老年心理学 単行本 2018/7/10 松田 修 (編集) 出版社: 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2] 第7章高齢者の自伝的記憶 增本康平 最新老年心理学 P97
松田 修(編集) (出):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3] ChatGPT 3.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