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颅底手术风险很大?
"颅底手术涉及将大脑深部和下方的一些难以暴露的病灶显露并移除。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力求避免对大脑造成牵拉,因此必须保护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其他途径来抵达这些区域,手术中可能会涉及到穿过部分面部和岩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位置,周围布满了需要保护的神经和血管。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些关键结构之间开辟一条微小的通道以到达病灶。手术往往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需要小心地移动这些结构以保持其完整性。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在不接触或损伤大脑的情况下移除病灶。"
大脑颅底部,包括由前向后的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形成了一个由高至低的阶梯式结构。这个区域表面凹凸不均,遍布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骨孔和裂缝,它们巧妙地容纳了众多关键的颅神经和血管,构成了一座错综复杂的"神经血管迷宫"。
1、前颅窝是三个颅窝中最表浅、位置最高的部分,它位于鼻窦和眼眶的正上方。这个颅窝负责容纳大脑额叶的前下方区域。
包含结构:前颅窝内部含有大脑皮层的前叶、嗅球、嗅束、视神经以及眶回等组织。
通道开口:该区域特有的孔隙包括筛前孔、视神经管和筛孔。
损伤表现:若该区域受损,可能会出现视力减退、嗅觉功能受损、精神症状、智力障碍、记忆问题以及反应迟缓等一系列症状。
2、中颅窝,位于颅底的中部区域,呈蝴蝶形。该窝的中央区域负责容纳并调节脑下垂体的功能,而其侧面部分则承担着调节大脑叶部功能的重要角色。
包含结构:中颅窝内部包含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脑垂体、颈内动脉以及颞叶等关键组织。
通道开口:该区域的通道包括眶上裂、圆孔、卵圆孔、颈动脉管、破裂孔和棘孔。
损伤症状:若中颅窝受损,可能出现眼睑无法完全闭合、视力减退、眼球运动受限以及激素水平失衡等一系列症状。
3、后颅窝是三个颅骨窝中最靠后且最深的部分。它负责调控脑干和小脑的功能。
包含结构:后颅窝内部含有脑干、面神经、前庭耳蜗复合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以及颈内静脉等重要组织。
通道开口:该区域的通道包括枕骨大孔、内听道、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又称前髁管)。
损伤症状:若后颅窝受损,可能会出现面瘫、听力减退、吞咽困难、进食时呛咳以及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
颅底肿瘤是指发生于颅底部位的肿瘤,该区域是颅神经、主要动脉血管、血管网和静脉窦的集中地。颅底肿瘤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几种:听神经瘤、脊索瘤、软骨肉瘤、颅咽管瘤、脑膜瘤、鼻窦癌、垂体瘤、Rathke裂囊肿等。
手术完全切除是治疗颅底肿瘤的优选方案,也是颅底外科手术的核心目标。然而,由于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涉及众多脑神经和关键的动脉与静脉血管,手术视野受限,暴露手术部位困难,使得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复杂颅底手术关键点
01 创新性颅底手术治疗策略
早在20多年前,研究团队便开始利用神经内镜探索大脑颅底部的手术领域,他们并未采用传统的经颅手术开口来接近肿瘤,而是采取了一项创新性的技术--通过鼻孔直接抵达病变部位并进行切除。此外,还提出了针对斜坡脊索瘤的颅底入路治疗方法,以及利用鼻内镜和下鼻甲联合皮瓣修复扩大鼻内入路后的大面积颅底缺损的手术技术。
02 角度镜的应用及"筷子技术"的提出
内镜技术的真正优势在于利用鼻腔这一"天然通道"作为手术的入口,而非开辟一个新的手术入路来切除肿瘤。鼻腔的结构在手术前后应保持不变,应当保护鼻腔内的结构,而不是移除它们。因此,可借助内镜和角度镜来观察手术视野中的"盲点"。在狭窄通道的手术中, 使用角度和弯曲的仪器,因为这些仪器可以旋转并从侧面深入到角落。
而针对内镜、吸引器和手术器械在狭窄的鼻腔内发生碰撞互相干扰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筷子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术者能够灵活地旋转吸引器,不仅优化了手术流程,还减少了因助手操作不当引起的潜在风险。内镜手术应当尽可能利用自然空间,并保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而"筷子技术"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