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人口大国,中国正面临严峻的恶性肿瘤挑战——无论是新发病例还是死亡病例,均居全球首位,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根据202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5万、死亡病例257.4万,分别占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4.2%和26.4%,中国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3%。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变化多端的凶险疾病,肿瘤MDT的重要意义早已形成行业高度共识。「现在,得到MDT是幸运的;未来,应该做而没有做MDT是不公平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曾于10年前就发出过如此感叹。
在业内人士看来,肿瘤MDT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其关乎肿瘤诊疗规范性。这不仅是为了弥合单个医生、单个科室,乃至单个学科对于肿瘤诊疗知识掌握的碎片化、局限性,也是为了规避主观层面的过度诊疗或者诊疗不足。
正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薛冬所言,「MDT的内涵就是一个人、一个科室,甚至一个学科不能为患者制定全周期、全方位并让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时,就需要其他学科,包括肿瘤学科、非肿瘤学科医务人员们的共同参与。」
当前国内推广肿瘤MDT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数十年,进入广泛开展也近十年。薛冬认为,这样的时间跨度对于肿瘤疾病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程度回顾性研究的意义。那么,当前肿瘤规范化诊疗存在哪些问题?肿瘤MDT的下一步该怎么做?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此同时,公众对于高质量、规范化的肿瘤诊疗服务需求迫切性也在上升。 薛冬表示,肿瘤规范化诊疗已经引起行业高度重视,卫健主管部门、行业学协会等都做了大量工作,从指南、专家共识的制定到宣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同时要关注到,一些基础规范是否落实到位,大家所讨论以及付诸临床实践中的‘规范’,是否是真正能够让患者获益,真正意义上高质量的规范。」他对健康界举例,《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连续几年保留了「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指标,通过T/N/M三个维度判断肿瘤所处的阶段和分期,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这是肿瘤专科最基本的‘叩门砖’,如果第一步都做不好,后边的动作也很难标准」。
然而,根据他了解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发布的相关数据,就是这样肿瘤治疗的「第一粒扣子」,很多医疗机构、科室可能尚没有系好,甚至一些大的肿瘤中心所呈现的数据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连第一步,规范化的肿瘤分期都做不到,指南共识没有学会,也就谈不上做好MDT了」,他表示,是「眼高手低」使然,还是涉及TNM分期的临床、影像、病理甚至分子等相关科室的MDT工作没有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尽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而言,临床证据等级不同、推荐强度有所差别,但肿瘤规范化诊疗确实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话题。薛冬表示,尽管医学科学的发展,存在不断突破局限,认识提高、知识体系更新的客观规律,但基于现阶段的知识,可以形成某些治疗场景下的最大公约数,即真正的「高质量的规范」。所以,不论是行业主管部门,抑或学协会应该在时机成熟时,统筹形成国家层面的肿瘤诊疗规范并包含动态更新机制,以期在最高维度进行推广、宣讲、实践和考核。对广大医院和医生而言,在掌握规范化诊疗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MDT的实施,多学科医生集中对同一患者的同一病症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消除学科偏颇、解决争议、摒弃不必要的治疗,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何为MDT另辟蹊径?
最初,我国肿瘤MDT的开展,多是临床科室、主诊医师的自发行为,依赖于MDT团队带头人的个人影响力,团队成员的参与多是靠自觉;渐渐地,以职能科室管理团队推动的MDT模式出现,医院开始形成系统的制度进行激励和规范,并有效调集医院资源、优化相关流程、提供相应保障。这些年,医疗机构关于MDT架构、开展形式、质控体系甚至绩效手段等话题都已有深入的讨论,甚至在管理中具体实践。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支撑、服务局限于疾病诊疗、信息化建设不充分、收费价格不明确、医生积极性不高、绩效分配不满意……如何务实开展好肿瘤MDT?薛冬建议,要重视MDT的内涵,远远超过它的形式。在他看来,应当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开展MDT工作,重点在于引导临床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深刻了解开展肿瘤MDT的意义,真正的达到认知上的同频共振,再结合各自所处场景形成符合医院特点的MDT模式。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医院正在探索的「肿瘤中心」建设,或可为肿瘤MDT推广另辟蹊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争告诉健康界,当前肿瘤中心有实体化、平台化,以及学科层面疏松式等几种建设模式,目标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建制,以疾病诊治链条为核心重组学科,为肿瘤患者提供完整、合理诊疗方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涂建飞告诉健康界,该院于2012年开始开展MDT,在约10年运行期间发现诸多问题,比如,由于参与MDT的医生分属于不同的科室、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有时候较难聚集在一起开展MDT,执行上也存在很大的偏差,有时没有完全按照MDT讨论的结果去执行。「基于MDT的种种问题,医院进行了充分讨论,考虑能否充分整合肿瘤相关专科的力量,组成实体化的肿瘤中心。」涂建飞告诉健康界,主要就是为了使得MDT更加便捷、常态化。更重要的是,将各种治疗手段结合一个中心里,大家对于其他专业的治疗方式认识会更加深入,可以给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手段,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获益。与此同时,把某些病种富集起来,做更多的事情。基于如此设想,该院在党委书记纪建松教授带领下,在充分调研、协商、规划的基础上,于2023年5月启动实体化肿瘤中心的运行,力图探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涂建飞告诉健康界,通过这种中心制的整合,MDT的开展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更加方便、高效,也突破了专科壁垒的限制,让MDT的执行更加顺畅。此外,由于实体化的中心建设,病种汇聚,很多病区开展临床研究具备了先天独厚的条件,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入组数目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加。更关键的是,基于互相融合的基础上,中心各学科形成了更多特色技术,也使得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应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面对肿瘤MDT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该如何汇集广大医院的经验和专家智慧,通过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工作发展进步?2023年11月,一个聚焦肿瘤MDT发展的项目——「患者至上 多管齐下」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专业促进项目开始酝酿。前期,近50位高水平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管理者就项目价值、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4月,北京,在近60名医院管理者和专家组成员参与下,项目启动会成功举办。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指导,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健康界联合主办。2024年5月至9月,项目组围绕组织管理、实施流程、保障体系、质量控制、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等五大模块,分别由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五家组长单位牵头,组织34家参与医院,以模块为单位,先后召开5场组内研讨会和5场组内共识会,邀请20多位临床专家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共近200名医院管理者、MDT管理具体负责人和临床专家参与《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编写工作。与此同时,项目组在北京、山东济南、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开展6场区域研讨活动,20多场线上研讨会,邀请全国范围400多位医院管理者、行业专家,集众智、汇群力,助力《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成果产出。11月22日-24日,海口,第十二届健康界医院管理大会暨全民健康管理(海口)大会、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召开。作为大会上的一个特别环节,《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在6000多名与会者的见证下正式发布,成为推动我国肿瘤MDT工作向前、向深发展的重要事件。项目组在2024年一系列项目研讨活动过程中,发现诸多在肿瘤MDT方面有独到做法和宝贵经验的参会医院。基于此,2025年,项目组将选择医院水平领先、管理模式知名、做法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医院,进行具体模式研究,梳理单家医院模式报告;
通过召开区域研讨会,并对单家医院进行专业访谈,挖掘医院优秀做法,输出单家医院案例集,整合为《肿瘤MDT实践案例集》;
根据医院需求,定制单家医院培训研学坊模式,并对《肿瘤MDT管理要点及操作指引》1.0版本进行宣讲等。在薛冬看来,我国推广肿瘤MDT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数十年,进入广泛开展也近十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对于肿瘤疾病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程度回顾性研究的意义。他建议,以平台或行业为牵头,对我国MDT开展后肿瘤疾病诊疗水平的影响进行流行病学的专业研究,通过设计严谨的研究方案,全程质控体系、卫生统计方法学参与等,以期得到相关数据,回答MDT的开展与我国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消耗医疗资源等的关系,结论对于国家制定相关健康卫生政策起到参考意义。据悉,「管理创新引领肿瘤MDT发展专业促进项目」将于2026年组建肿瘤专家联盟,凝聚业内精英力量开展更多工作,持续提升肿瘤MDT水平,促进肿瘤诊疗规范化进程!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