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既是破解农村医疗困境的“手术刀”,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助推器”。
2月23日晚间,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共包含六大点,30个小点,多项要求涉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县域传播平台》整理如下:在第四大点"着力推进乡村建设"中提出,要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对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在第五大点"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提出,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
一、是什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内涵与核心目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非简单的"医院联合体",而是以县域为单元,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的新型医疗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医疗体系"碎片化"的桎梏,通过"人才下沉、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三管齐下,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公平可及。
文件中提出的五大建设方向--人员下沉、基础设施升级、医保支付改革、防治结合、政策保障,正是对这一内涵的具象化。例如,"人员下沉"旨在解决基层"无人看病"的痛点;"远程医疗"则通过技术手段弥合城乡医疗鸿沟;"防治结合"则将服务从"治病"前移至"防病",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二、为什么:农村医疗困境呼唤紧密型医共体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面临三重矛盾:
资源错配: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人才流失,导致农民"小病拖、大病跑";
服务断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转诊机制不畅,患者被迫重复检查、无序就医;
健康风险:慢性病、传染病防控薄弱,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以老蒋家乡某县城为例,乡镇卫生院年接诊量不足县医院的5%,且70%的医生年龄超过50岁,诊疗能力严重滞后。而紧密型医共体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能够系统性回应这些问题。例如,县级专家定期下乡坐诊可提升基层信任度;远程会诊系统可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医保打包付费则能倒逼医共体主动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三、怎么做:五大路径的深化与落地
1. 人员下沉: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机制
是什么:人员下沉不仅是"医生下乡",更是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人才长效供给。
为什么:短期派驻易流于形式,唯有解决基层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等根本问题,才能留住人才。
怎么做:
职称评审倾斜:对长期服务基层的医生,放宽论文要求,增加服务年限权重;
"县管乡用"编制改革:医生编制归属县级医院,但常驻乡镇工作,破解基层"招人难";
建立导师制:县级专家与乡镇医生结对,通过病例讨论、手术带教提升实践能力。
2. 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
是什么:硬件升级与数字化协同,重塑基层医疗服务场景。
为什么:缺乏CT、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乡镇卫生院难以承接常见病诊疗;数据孤岛则阻碍分级诊疗。
怎么做:
设备标准化配置:以县域为单位统一采购影像设备,避免重复浪费;
构建"云上医共体":打通县乡村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转;
AI辅助诊断:在村卫生室部署智能终端,辅助村医识别急重症,减少误诊风险。
3. 医保支付与绩效改革:从"花钱"到"省钱"的价值医疗
是什么: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效果付费",引导医共体主动控费提质。
为什么:传统支付方式易诱发过度医疗,而打包付费将医共体利益与居民健康结果绑定。
怎么做:
DRG/DIP试点:在县域内推行按病种付费,结余资金可用于医共体内部激励;
健康绩效奖励:将慢病管理率、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与医保资金拨付挂钩;
透明化监督:建立医保基金使用公示制度,鼓励村民参与监督。
4. 防治结合: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是什么: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深度融合,构建全域健康管理体系。
为什么:农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率不足40%,防控滞后加剧医疗负担。
怎么做:
家庭医生团队实体化:由县级专科医生、乡镇全科医生、村医组成团队,包干到户;
健康积分制:村民参与体检、慢病随访可累积积分,兑换免费药品或检查;
传染病预警网络:利用大数据监测乡镇卫生院就诊数据,提前识别疫情苗头。
5. 政策与资金保障: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网络
是什么:通过财政、社会、市场多元投入,确保医共体建设可持续。
为什么:偏远地区财政薄弱,单纯依赖政府投入难以为继。
怎么做:
专项债支持:发行县域医疗专项债券,用于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
社会力量参与:与企业合作开展"健康小屋"项目,提供免费慢病筛查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7〕44号);
商业保险补充:开发"县域专属健康险",覆盖重大疾病补充报销---《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3 号)。
四、结语:迈向"健康中国"的县域答案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既是破解农村医疗困境的"手术刀",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助推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摒弃"一刀切"思维,因地制宜探索"人才留得住、技术用得上、机制转得动"的本土化路径。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农民真正感受到"家门口的医改红利",为"健康中国"写下坚实的县域注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