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爆发,IVD影响几何?
今天,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财政部官网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进行反制。此前的4月2日,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关税。
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对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的IVD行业而言,无异于一场"地震"。IVD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赛道,其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抗原、抗体、酶等)、中游试剂与设备制造、下游医疗机构应用。中美贸易战,对IVD产业上下游的直接冲击甚广,核心在于影响价格和供应。这对中国IVD市场而言,是"危"与"机"并存。
美国进口IVD产品(如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等)成本激增,导致中国市场供应短缺,价格上涨;
核心原材料断供风险加剧,尤其是高端抗原、抗体、酶、磁珠等IVD试剂原料,以及激光器、柱塞泵、电磁阀、芯片等IVD仪器零部件,依赖美国技术的领域;
中国输美IVD产品面临高关税壁垒,国际竞争力手段严重影响,特别是以美国市场为主的IVD企业,还会面临账款、汇率等方面风险;
采用进口品牌的医院,特别是产自美国的IVD仪器和试剂,将面临成本上升和产品断供的巨大不确定性,虽然部分美国企业在上海、苏州等地本土化了,但许多产品仍在美国本土生产;
代理美国IVD品牌的经销商,不得不重新考虑今后的经销策略,若贸易战持续多年,这对代理业务影响深远。
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对美国IVD品牌而言:短期阵痛与长期战略调整
1. 价格压力:成本传导与市场份额流失。加征关税直接导致美国进口IVD产品,到岸成本上升10%-25%,进口品牌面临两难选择。一是,涨价转移成本。若将关税成本转嫁给医院,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头部医院虽对高端进口设备粘性较高,但试剂等耗材的涨价可能迫使医院削减采购量或寻求替代方案。二是,自担成本压缩利润。若维持原价,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可能影响后续研发投入与市场服务能力。
2. 供应链稳定性挑战。若断供风险加剧,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物流、清关周期延长,部分关键试剂或精密仪器的供应可能出现中断。例如,依赖美国原厂生产的质谱仪核心部件若断供,将直接影响医院检测业务的连续性。当然,对于美国IVD企业而言,其中国本土化生产将提速。为规避关税风险,进口品牌可能加速在华建厂或转移生产线。例如,罗氏已在苏州、上海布局诊断试剂生产基地,未来或进一步扩大产能。
3. 市场策略调整。中高端市场防御战,进口品牌可能收缩低利润产品线,聚焦高端市场(如肿瘤伴随诊断、全自动流水线),以技术壁垒维持议价权。同时,捆绑销售与服务升级。通过设备租赁、试剂打包采购等模式绑定客户,同时加强本土化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巩固医院关系。
二、对国产IVD品牌而言:替代窗口期的关键博弈
1. 价格优势与政策红利共振。成本竞争力凸显,国产试剂、设备的采购成本通常比进口低30%-50%。在进口产品涨价背景下,国产替代的经济性进一步放大。同时,叠加政策倾斜加速渗透:带量采购、国产设备优先配置等政策持续加码。例如,安徽化学发光试剂集采中,国产企业迈瑞、新产业报价较进口品牌低40%,直接抢占市场份额。
2. 技术追赶与产能爬坡压力。高端领域仍存差距,在化学发光、质谱检测等高端领域,国产设备在灵敏度、通量、稳定性上仍落后于进口品牌。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进口断供的空白。另外,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切,核心原料(如酶、抗体)依赖进口的国产企业,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需加快上游产业链本土化布局。
3. 市场格局重构:从"替代"到"主导"的路径。基层市场巩固,三甲医院突破:国产IVD品牌在基层医疗市场已占据主导,未来需通过性价比+定制化服务(如联机系统兼容性优化)切入三甲医院。利好的是,可以在创新赛道弯道超车:在POCT(即时检测)、微流控芯片等新兴领域,国产企业与国际巨头差距较小,有望通过差异化创新抢占先机。
三、整体影响:供应链韧性、市场分化与医疗成本博弈
1. 供应链从全球化到区域化。一个趋势是,短链化与冗余库存。医院和经销商可能增加关键试剂库存,同时要求供应商建立区域中心仓,缩短响应周期。另外,双供应链模式或将兴起,部分医院或采用"进口设备+国产试剂"的组合方案,平衡成本与技术需求。
2. 市场格局加速分层。高端市场"进口守城",肿瘤检测等高端项目仍以进口为主,但国产企业通过LDT模式逐步渗透。中低端市场"国产主导",生化诊断、血球分析等领域国产化率已超70%,贸易战将进一步挤压进口品牌退出。
3. 医疗保障体系的连锁反应。医保控费压力加剧,进口试剂涨价可能推高检测项目收费,倒逼医保部门扩大国产产品报销范围,或通过DRG/DIP支付改革限制高价检测项目使用。基层医疗能力考验,若头部医院因成本压力减少高端检测项目供给,患者可能向区域医疗中心集中,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总而言之,中美贸易战才刚刚开始。这对IVD行业的影响,远非简单的"进口衰退-国产崛起"二元叙事,而是一场涉及技术、供应链、支付体系的系统性变革。短期阵痛中,进口品牌需以本土化换空间,国产品牌则需在替代窗口期内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最终,行业洗牌的方向,将指向一个更自主、高效、分层合理的IVD生态体系,而这场博弈的终极受益者,应是普惠于民的医疗健康事业。
中美贸易战对IVD行业既是危机亦是转机。进口品牌的收缩为国产替代腾出空间,但本土企业需在技术、供应链、全球化三方面持续突破。政策层面需平衡市场开放与产业保护,医院与患者则需在短期成本与长期可及性间找到平衡。唯有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与政策引导,中国IVD行业方能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在全球医疗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
此次贸易战对中国IVD产业有何影响?你怎么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