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关税战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连南极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的海豹和企鹅,也加征了10%关税,设置了100 多年来最严厉的贸易壁垒,并针对贸易逆差大的国家追加"个性化"高额关税。对我国而言,加上前两次宣布的10%关税率,"喜提"54%(非官方数据)的税率,又成就了我国又一个"第一"。我国政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至此,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正式开启关税大战,对全球经济发展逻辑和应对策略提出了挑战,姑且把它称之为新型关税战。我们暂不去分析评价新关税大战的历史根源和未来走向,只是仅仅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角度,就事论事地分析新型关税战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影响和对策,期待给所有医疗行业的同行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竹、应中对策,在历史性的挑战中找到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新型关税战对中国医疗行业的主要影响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追求效率效益是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术有专攻,业有所长"古典经济理论的引导下,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商品的交换,这是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但如果人为设置生产和交换之间的障碍,如闭门自关或提升关税,直接影响是生产的分工和商品的交换,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商品效益降低,引起商品质量下降或价格上升,致使原有的生产关系的破坏和商品交换格局的破裂。因而,新型关税战对医疗行业最直接影响是生产结构和供应链的变化,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传导给患者的"损害"或"收益"。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出口成本激增与医疗市场进口份额压缩
当前,中美之间在医疗行业的进出口商品的类型和份额是不同的。我国主要从美国进口以下商品,主要集中在高端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及核心零部件、专利药品及生物制剂三大领域。如中国每年新增CT设备对球管需求超5000根,替换市场需求达10万根,其中80%依赖进口。MRI超导磁体、梯度线圈等核心部件占据中国高端市场。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三甲医院普及率超80%。还有基因测序仪、流式细胞仪、心血管介入耗材、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神经介入耗材,抗癌药物抑制剂、单抗和免疫药物,部分罕见病药物,以及影像后处理软件、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医疗产品总金额约为86 亿美元,占中国医疗进口总额的12.3%(中国全年医疗进口总额约 699 亿美元)。
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医疗产品呈现"互补式"特征,主要是原料药、低值耗材、常规医疗设备等。中国占据美国原料药市场的28%,尤其在抗感染、心血管、肿瘤等领域依赖度高。例如,美国70%的青霉素工业盐、50%的布洛芬原料药来自中国。2024年原料药对美出口额达45.2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医疗出口总额的35%。维生素C、维生素E的出口占美国膳食补充剂原料市场40%。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占据美国仿制药原料市场55%。PVC手套占据美国市场22%,英科医疗的丁腈手套份额达18%。其它的产品包括N95、注射器、医用防护服、中低端监护仪、超声设备、康复器械、植物提取物、中医器械、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超低温冰箱等。
从中美两国进出口的医疗产品种类和金额来看,新型关税战对彼此都是一种"伤害"。新关税会导致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器械、耗材和药物上成本增加,直接反映到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和中高端患者自费支付比例增加,尤其是中端患者群体自付额的增加,会制约其购买的意愿,最终影响到美国相关产品的中国份额和市场前景。
反映美国的医疗产品市场,由于来源于我国的药物原材料、中低端设备、器械、耗材成本的增加,会影响到整个美国医疗行业中医疗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低端医疗商品的价格,进而传导给美国普通百姓。当然,另一方面美国厂商可以选择从全球其他税率较低的国家采购相应原材料或产品,对我出口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医疗产品的准入门槛变相提高,消费者对中国医疗产品价格敏感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受到削弱。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产能转移困境
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和医疗产业分工,是近100年来在自由贸易指导思想体系下形成的全球分工,是与每个经济体自身的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等息息相关,是相互之间形成的"默契",是一种经济体系下分工协作的"平衡"。新型关税战打破的正是这种"平衡",带来整个医疗产品供应链的重塑。而供应链或产品来源的重构需要各个经济体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与资金储备、人才教育、技能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是分不开的,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美国医院协会数据显示,78%的抗生素和60%的肝素供应依赖中国,新型关税战将导致美国医院运营成本上涨至少15%。跨国药企(如辉瑞、强生)评估显示,新建美国生产基地需5-10年、耗资超2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企业可能生产的东盟等国也实施高额关税,堵住了从中国的所有进口。这种状况,增加了我国各类医疗行业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如美国对注射器、口罩、医用手套等产品加征关税,直接冲击中国出口主力。许多医疗企业订单量会相应大幅下滑,产品成本因关税成本转嫁而显著增加,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一些依赖对美出口的中小型医疗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被迫削减产能、裁员甚至倒闭。部分大型医疗企业虽然凭借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暂时维持运营,但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布局和发展战略。加征关税可能加速印度、欧洲替代进程,我国企业丧失市场份额。还有一些刚刚站稳西方市场的高端医疗设备厂商受到了发展限制。
反观,由于我国对美国实施了对等关税政策,使得美国医疗行业厂商的销售额也会受到影响。如一些高端医疗设备、耗材,一线的抗肿瘤药物在华销售额可能下降10%-15%。美国企业在华市场份额面临本土品牌挤压。一方面会加速美国各类厂商在我国建厂的速度;另一方面,也留给了国内厂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考验国内厂商产品研发和推广的能力,国内所有医药厂商实现国产替代的"速度",决定市场占有的份额和发展和"自由"度。
(三)医疗行业市场情绪波动与投融资压力
特朗普作为精明的商人,不应该不明白关税大棒对自己的反噬,依然一意孤行,其背后一定有其深远的政治考量。特朗普应该明白主动挑起的关税政策必然导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飙升、股市暴跌,进而推动美联储提高利率,扭转当前美联储降息的意愿。同时,特朗普推动的关税壁垒给美国从事传统工业的选民带来好感和希望,便会投票让特朗普在明年两院的中期选举中占得先机,继续实现"控制"两院目的。待完成中期选举控制两院后,再来解决所谓的经济"讹诈"问题,寻求与各个关税国之间的协商。
特朗普在实现其政治图谋的同时,也会带来"负效应"。信心和信任是市场经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打破了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根基,让人们对美国失去信心和信任,继而影响到全球所有投资人。全球投资人的信心不足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市场情绪波动加剧。特朗普新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股市暴跌。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期货下跌4.01%,标普500期货跌幅达3.48%。 相关医疗产品企业也未能幸免,反映出投资者对医疗产品前景的悲观预期。二是医疗产品企业信心与投资意愿受挫。美国制造业协会调查显示,76.2%的受访企业将贸易不确定性列为首要挑战,较2024年上升20个百分点。投资者对医疗属性资产持谨慎态度,转向低风险资产,进一步削弱医疗产品市场信心。三是医疗产业工作者失业率上升。若关税政策持续,全球经济增长会面临巨大压力,不升而降成为全球经济体的主要特征,会直接导致岗位流失,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加速全球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衰退必然会引起医疗服务整个生态的保级、降级消费,使得产业萎缩。
二、中国医疗产业的应对策略与实施路径
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本质上具有"胁迫性""强制性"和"试探性"特点,这种"自损八百、伤敌一千"自杀性打法,不排除后期进行有利于美方的调整,但此举已经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世界已经变样了!无论未来关税政策会走向何方,甚至不排除会变本加厉,但做好自己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立足于最困难、最艰苦、最难熬的局面,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稳稳地前行。下面的策略建议只是一种普遍意义的通行做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段来分析探讨我国医疗行业的具体对策。
(一)短期:应加强供应链韧性构建
本次特朗普关税政策堵住了我国医疗行业相关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地建厂生产商品,绕过生产地属性的"巧妙"做法。未来,新关税的执行使得我国销往美国的医疗产品价格偏高,导致我国医疗产品美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下降。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的医疗行业中与美国的进出口关联较紧密的企业,要采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方面,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降低、淡化、弱化美国市场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采取"西方不亮、南方亮"的经营策略,稳住市场份额,保住平均利润。另一方面,在生产要素层面依赖于美国的企业,应逐步减少对美国设备、耗材、药物的依赖,让自己供应链呈现多元化特征,尤其要把供应链放在与我国传统外交关系紧密、相互支持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减少政权更迭带来的非预期影响。当然,遵循"利益是国际关系第一法则"思想,与朋友的朋友、敌人和敌人开展双边、多边合作,降低对美国的依存度。也可以利用美国低关税国家的特殊优势,以该国或地区向美国出口或进口相关产品,运用关税差来拓展市场份额和维持产品利润。
(二)中期:应注重技术自主化突破
从现有医疗产品的全球分布格局来看,美国的医疗产品集中在高端产品类型,占据生态链的最高点、生物链的最高端、市场链最高利,且对于一些国家、机构和客户来说,有一定的刚需特性,不具备议价的能力,只能任其摆布。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宣布不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因而,突破这一困局的最佳办法是在技术上形成突破、产品上形成规模、服务上形成优势。以美国对我国芯片产业的打击举例,只有从源头上突破技术的瓶颈,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自给或核心技术、产品的自研、自产,才能完美地实现弯道超车。同样,对于我国医疗产业的相关企业来说,要敢于突破技术、产品、服务中"卡脖子"环节,把它作为今后企业的战略发展重点,一旦某个企业形成"点"的突破,又与其他企业"点"的突破形成"线",再到某个产品系列构成"面",最终带动整个医疗产品全系列"体"的突破,才能把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对另一方形成"刚需"局面,就不惧任何关税的挑战。
(三)长期:应面向产品标准制定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果在应对关税挑战过程中,只是把目光聚集在医疗行业的产品上是不够的,要向做产品标准靠近,才能真正站到产品的最高端。产品生态中最关键是标准的制定。其作用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且严格的产品标准是保障医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基石。统一、科学的产品标准能够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减少因生产环节不规范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增强患者对我国医疗产品的信任度,同时实施医疗产品从"跟随"向"带头"转变。二是在全球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产品标准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医疗产品标准,有助于中国医疗产品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能够获得更多国际订单,拓展海外市场份额,推动中国医疗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医疗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三是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产品标准,能够为整个医疗行业树立明确的生产和经营准则,促使我国医疗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优化行业结构,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医疗行业整体良性发展,增强中国医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
中美关税战暴露了全球医疗供应链的脆弱性,但也为我国医疗行业提供了重构生态的契机。短期来看,中美双方均需承受经济阵痛,但长期博弈中,我国可通过技术自主、供应链韧性建设和多边合作,将压力转化为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机遇。美国若持续升级贸易战,其全球领导地位和产业竞争力将加速衰退,而我国则可能在新兴领域(如AI医疗、高端设备、创新药)实现弯道超车。正如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所言:"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医疗行业需以生态化思维整合资源,从 "成本驱动" 转向 "创新驱动",最终实现从"全球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的跨越,为全球医疗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提供中国办法,实现中国愿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