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关税后,医疗企业还能出海吗?
"大家都在观望,这是两个世界的博弈,很尖锐,主要还得靠各国政府的行动,身处其中的企业家没办法做太多。"
2025年中国医疗企业出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医疗企业们,正在焦灼地等待和观望。
特朗普政府自2月1日起对华产品加征10%关税后,3月4日再次实施同等幅度关税,叠加墨西哥等中转市场关税调整,导致中美贸易不确定性显著增加。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几十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中国采取了强硬反制措施,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34%的关税。
曾被视为"医疗避风港"的欧美市场,高额关税后,"出海"是否还是医疗企业的必选项?
各家医疗项目正在紧急评估,出海当前的挑战和机会,以及短中长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近日,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回应"对等关税"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影响时称,截至目前,"对等关税"针对的是商品贸易方向,尚未针对创新药授权交易等知识产权方向。
他认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对美商品贸易以仿制药出口为主,国产创新药的出口额相对较少,许可授权的交易额更大,但这些交易暂不受关税冲击;而对于在美有较强市场潜力的国产创新药,未来若要出口,受益于国内生产的低成本和美国市场的高售价也完全具备承受能力。
夜黑风高浪更急,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药企如何出海?
主笔/ 泽兰
文章架构师/ 佳佳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关税之下,出海能否成行?
最近一系列的关税问题,不少从业者非常迷茫,"我们是医疗行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最近也在一直研究关税对我们这些企业的影响。"
根据原材料、原创药和器械三个大类,仔细解读关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第一、原材料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0%,美国依赖中国供应的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
关税冲击后,若美国对中国原料药加征10%~25%关税,出口成本将显著增加。以2023年数据为例,中国对美原料药出口额约50亿美元,10%关税将直接增加5亿美元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
替代风险:美国可能转向印度、意大利等替代供应商,导致中国药企订单流失。例如,印度已通过"原料药振兴计划"提升本土产能,争夺市场份额。
比如,华海药业、普洛药业等原料药巨头需加快向制剂、创新药升级,提升附加值。例如,华海药业已通过ANDA(美国仿制药申请)布局美国制剂市场,但关税可能削弱其价格优势。
第二、原创药及仿制药
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占中国仿制药出口的15%~20%,若关税提高,中国药企可能被迫降价保份额,挤压毛利率(行业平均毛利率约30%~40%,降价5%将导致利润下滑15%~20%)。不过,对于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原创药企,尤其是那些美国市场上都不存在的中国本土原研药品,在关税提高的背景下,仍然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的刚需下,这类药品反而可能加剧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CDMO企业(如药明康德、凯莱英)可能面临美国客户订单转移压力,需通过海外建厂(如新加坡、爱尔兰)规避关税,但会增加资本开支和运营复杂度。
技术封锁与设备进口限制的背景下,中国高端生物反应器、纯化系统等设备依赖进口(美国赛默飞、德国赛多利斯),若美国扩大出口管制,可能抬高中国药企的产能扩张成本。
以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创新药企,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医保和自费市场,受美国关税直接影响较小。不过,去年开始,国内的医药巨头纷纷与美国巨头医疗开展合作,但若中美科技脱钩加剧,海外临床合作与专利授权可能受阻。
第三、医疗器械
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医疗器械对美出口关税从2.6%升至25%,部分企业市场份额被墨西哥、马来西亚厂商抢占。
中国部分医疗器械企业曾在东南亚等地区建厂,其中部分国家近期被美国征高额关税,相关地区的工厂布局或不再具有成本优势,相关厂房及设备投入或不能如期创造收入和利润,甚至存在被迫卖出的可能。
部分企业或许重新寻找中国或其他地区的产能、建设厂房等,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若短期无法及时应对相关政策,或将导致产能不足、对收入和利润造成影响。
此外,受零部件采购成本提升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成本竞争力或被削弱。关税壁垒必然增加企业出海的成本,但部分非美地区出口企业在当地份额有一定的提升机会。
02
药企器械,如何顶风前行?
在整个医疗市场都在关注关税问题的同时,一些头部药企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之策,或许可以给整个产业带去一点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典型的就是"器械一哥"迈瑞医疗。
迈瑞医疗主要产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85亿元,同比增长7.99%,分区域来看,受益于海外高端战略客户和中大样本量实验室的持续突破,以及动物医疗、微创外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种子业务的放量,国际市场前三季度增长超过18%,其中欧洲和亚太市场增长均超过了30%。
在美国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中国"器械一哥"迈瑞医疗股价跌幅为2%。
事实上,针对关税问题,迈瑞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并不断地研讨并实施应对方案。
据了解,在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迈瑞医疗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因此今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到本轮关税影响。
为满足国际化业务运营需求,迈瑞医疗在全球布局了几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FDA认证的工厂,可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需求。
迈瑞医疗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
随着迈瑞医疗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美国市场的盈利能力自2018年以来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了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此前,迈瑞医疗曾介绍,其超高端超声Resona A20预计今年可获批FDA注册,该产品的ASP(平均价格)比上一代超声产品高出一倍。
不仅是迈瑞医疗。药明康德也已经有所准备。
据药明康德2024年年报,其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约250.2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7.7%,来自欧洲客户、中国客户的收入分别为52.3亿元、19.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4%、-3.5%。
这也不难看出,美国市场对于药明康德的重要性。
2024年底,药明康德签订协议出售WuXi ATU业务的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及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截至目前,上述两项交易已完成交割,上述业务在2024年合计贡献收入13.2亿元。对于剥离美国和英国的WuXi ATU业务,此前业界认为此举是为应对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影响的避险策略,可能影响药明康德在该领域的未来竞争力,但从风险控制角度看,这一决策有助于药明康德专注发展优势业务,维持长期稳定增长。
关税问题上,药明康德也早就有了一定的准备。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可能导致部分客户将订单转移至本土企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药明康德目前已构建"中美双基地+区域中心"网络,包括新加坡、爱尔兰、德国等地的生产基地,以分散风险。例如,新加坡CRDMO中心覆盖亚太市场,爱尔兰基地服务欧洲客户,美国马萨诸塞州工厂满足本土化生产需求。
另外就是敏感资产的剥离。
比如,2025年出售爱尔兰疫苗工厂给默沙东,剥离非核心资产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同时回笼资金聚焦高毛利领域(如抗体药物、基因治疗)。
无论是其他地区构建生产基地,还是剥离敏感资产,都是药明康德为应对当前关税挑战而探索的可行路径。
无论是迈瑞医疗还是药明康德,在过去已经在海外分散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虽然关税问题可能会增加他们海外市场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但过去的布局,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一定的风险。
03
战略决策,产业升级加速?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特朗普将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该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此外,特朗普将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对等关税",该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凌晨0时01分生效,所有其他国家将继续遵守原有的10%关税基准。
"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上涨,涨价几乎是确定的一步。但价格上涨也意味着中国供应链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可能导致美国消费能力出现波动和反弹,商家可能面临订单量的减少。
过去几年,中国医疗企业为了避免国内内卷,到海外市场寻找机会。而伴随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整个医疗产业供应链也开始进行全球布局。这并非坏事。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供应链出海,中国医疗企业出海仍在起步阶段,但伴随着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全球化浪潮,将有助于它们打造更强的韧性以及更高效的全球化管理能力,最终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的机会。
从短期看,持续的关税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
从长期看,重要医疗企业可以通过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来降低关税对其业务的影响。这包括在多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以分散风险并降低关税成本。
总体而言,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技术壁垒构建及资产优化,短期内能有效缓冲关税政策的冲击,但需警惕美国政策的长尾风险。对于中国医疗企业而言,全球化战略和高效执行能力仍是核心竞争优势。
整体来说,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对医疗企业出海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也倒逼中国医疗项目加速全球化布局与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需在供应链韧性、市场多元化及技术创新上突破,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下的长期不确定性。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战略调整将为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开辟新增长点。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向内寻,生产力永远是第一原理!
虽然外部环境仍然扑朔迷离,使中国医疗药企和器械项目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良医看来,确定性也有几点:
首先,永远从原创技术找发展。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技术的原创性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过去在出海中,这样的启示已经非常明确。那些原创性强的药企和器械企业才能在出海中拿下更多的海外市场,而对于重复创新、跟随式复制的技术,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是没有市场的。
这也意味着,企业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下,只要拥有过硬的技术,永远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其次,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事实上,国内医疗项目出海,一方面是为了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另外也是国内市场过于卷了。但是对于一家稳健发展的药企或者器械企业而言,两条腿走路才是最稳当的选择。先搞好国内市场,再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更多确定性。
当前,外部环境变幻莫测,观望中的中国医疗企业唯有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在技术上深耕,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发展路径并行,才能走得更稳、更长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