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认知照护】改善周边症状(BPSD)的行为干预理论与实践

2025-04-10 16:16

行为干预通过改善环境、调整作息、提供正向刺激和社交支持,有助于稳定认知症患者的情绪与行为,从而有效缓解幻觉、日落综合症等BPSD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照护负担。

[摘要]行为干预通过改善环境、调整作息、提供正向刺激和社交支持,有助于稳定认知症患者的情绪与行为,从而有效缓解焦虑、攻击性、幻觉、日落综合症等BPSD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照护负担。

一,行为干预模型理论

行为干预是现代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帮助个体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还能提高心理健康、增强认知功能,并在公共卫生层面降低医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结合个性化方案和数字健康技术,行为干预正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趋势。行为干预主要有行为改变、习惯养成和认知优化等定律和模型。一些常见的定律和模型,它们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改善健康行为、注意力、学习和生活方式。

1.1.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FBM)

🔹公式:B = M × A × P (行为 = 动机 × 能力 × 触发)

﹒M(Motivation,动机):个体是否有足够的驱动力去执行某个行为。

﹒A(Ability,能力):行为是否足够简单,容易执行。

﹒P(Prompt,触发):环境或情境是否能及时提醒个体采取行动。

🔹应用:

改善健康行为:如增加运动时,可以通过提高动机(让运动更有趣)降低难度(先从简单运动开始)、增加触发(设定运动提醒)来促进行为养成。

1.2. 凯利公式(Kelly Criterion)--决策与行为优化

🔹 公式:f = (bp - q) / b

(最佳投资比例 = (成功概率×收益- 失败概率)/最大可能收益)

✅该公式用于决策过程,但也可以用于优化健康行为和注意力管理。应用于行为优化时,类似于"预判收益法",即计算某个行为的风险和收益,然后决定是否值得执行。

🔹应用:

提高专注力:评估不同任务的收益(如学习新技能 vs 刷社交媒体),选择"收益最大化"的任务。

健康行为决策:在选择食物、运动方式、生活习惯时,优先考虑长期收益

1.3. 皮尔斯强化学习理论(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eory)

🔹 强化惩罚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给予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移除不愉快的因素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

惩罚(Punishment):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

🔹应用:

培养良好习惯:如每天早起后奖励自己一杯咖啡,形成正强化循环。

减少坏习惯:如限制垃圾食品摄入,给自己设定"惩罚"机制(比如支付一定金额作为"失败成本")。

1.4. Duhigg 习惯循环模型(Habit Loop by Charles Duhigg)

🔹习惯养成的三步骤:提示(Cue)→ 习惯(Routine)→ 奖励(Reward)

提示(Cue):触发行为的环境因素(如早晨闹钟提醒喝水)。

习惯(Routine):实际的行为(如喝水、运动)。

奖励(Reward):行为带来的正向反馈(如清爽感、成就感)。

🔹应用:

形成专注习惯:比如在学习前播放特定音乐(提示),然后进入学习状态(习惯),结束后给予小奖励(奖励)。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每天午饭后去散步(提示),进行步行(习惯),然后享受新鲜空气和身体轻松感(奖励)。

1.5."乌鸦定律"(The Crow Law)--认知负荷管理

🔹 低负荷 "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超出后会降低效率。"

源于研究发现:乌鸦最多能记住3~4个物品,再多就容易遗忘。

类比到人类认知:人脑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4 ± 1 个信息单位

🔹应用:

任务管理:一次只处理 3~4 个核心任务,避免任务过载。

信息学习:每次学习时拆解内容成 3~4 个知识块,提高吸收效率。

1.6. 恐龙定律(Dinosaur Law)--习惯建立的时间

🔹"新习惯至少需要66天以上才能稳定形成。"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并非固定的21天,而是根据难度不同,平均需要2~3个月。这意味着个体在改变健康行为或培养注意力时,需要足够的耐心,而不是期待短期见效。

🔹应用:

建立健康习惯:如每天坚持运动66天,逐步形成自然习惯。

培养专注力:如坚持固定时间段学习2~3个月,形成专注模式。

1.7. 健康行为养成三定律--高效形成健康习惯

🔹"降低行为门槛(20秒启动)、建立神经奖励机制(多巴胺重塑)、借助社交动力(社会神经共振),是高效形成健康习惯的关键策略。"

🔹应用:

20秒启动法则:任何新习惯的执行门槛越低,越容易养成。通过减少启动时间至20秒内(如将运动鞋放在床边)来降低行为阻力,使健康行为更容易开始。

多巴胺重塑周期:习惯的养成依赖大脑的奖励系统,多巴胺分泌决定行为的持续性。需坚持21天形成短期习惯,66天建立长期习惯,让大脑对健康行为产生自然奖励机制。

社会神经共振:个人行为受社交环境影响,群体共同参与更易坚持。通过社交互动、榜样示范、群体激励(如健身打卡、互相监督)强化健康行为的持续性。

1.8 归纳总结:经典的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模型.

上述这些模型可以结合使用,以优化健康管理、学习效率、注意力控制和行为习惯,帮助个体更有效地提升认知和生活质量。

福格行为模型(FBM):强调动机、能力和触发的重要性。

凯利公式:用于优化决策,提高注意力和行为选择的收益

强化学习理论:通过奖励机制加强良好习惯

Duhigg 习惯循环:通过提示-习惯-奖励建立长期习惯。

乌鸦定律:强调认知负荷管理,避免信息超载。

恐龙定律:提醒习惯养成需要66天以上,避免期待短期见效。

健康行为养成三定律:20秒启动法则、多巴胺重塑周期、社会神经共振.

二,行为干预改善认知症周边症状(BPSD)的机理

认知症周边症状(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包括焦虑、抑郁、幻觉、妄想、攻击性、昼夜节律紊乱、重复行为、收集癖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照护难度。行为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通过优化觉醒度、降低焦虑、增强社交互动、提供正向刺激,可有效缓解BPSD,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2.1 维持和优化觉醒度,提高认知功能

稳定日夜节律(如日光照射、规律作息)→ 缓解"日落综合症"(傍晚焦躁不安)。

刺激感官输入(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 提高警觉性和情绪稳定性。

认知训练(如回忆疗法、拼图游戏)→ 减缓认知功能退化,减少妄想和幻觉。

2.2降低应激反应,缓解焦虑与攻击行为

环境优化(减少噪音、简化空间布局)→ 降低感官过载引发的攻击性或焦虑。

建立稳定的日常习惯(如固定的用餐、睡眠时间)→ 让患者感到安全,减少焦虑。

情绪调节训练(如呼吸练习、正念疗法)→ 降低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2.3. 提供积极刺激,减少无目的行为

社交互动(如小组活动、宠物疗法)→ 预防孤独感引起的抑郁和社交退缩。

运动干预(如散步、体操)→ 释放多巴胺,提高情绪稳定性,减少烦躁不安。

兴趣导向活动(如园艺、绘画)→ 替代无意义的重复行为,缓解收集癖和刻板行为。

2.4 通过社会神经共振,增强情绪共鸣

照护者情绪管理(保持耐心、温和沟通)→ 避免患者情绪被负面影响放大。

共同活动(如家属参与回忆疗法、音乐会)→ 增强归属感,减少妄想和攻击性。

三,改善认知症周边症状(BPSD)的行为干预模型

鉴于认知症周边症状(BPSD)的多样性(症状表现因人而异,可能轻微如重复提问,也可能严重如暴力行为)和动态性(症状可能随病程进展而变化,早期可能表现为轻度抑郁,晚期可能出现严重幻觉)和环境影响性(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护理方式对症状的出现和加重有显著影响)以及照护负担性(B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家庭和护理人员的负担)等特殊性,选用合适的行为改变理论和习惯养成模式(图-1),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组合,就显得格外重要。

37171744271142056图-1 行为干预模型与改善认知症周边症状(BPSD)

3.1 Duhigg 习惯循环模型(Habit Loop)--利用"提示-习惯-奖励"模式

🔹适用症状:焦虑、易怒、昼夜颠倒、游走行为

提示(Cue):通过设定固定的作息时间、特定的环境刺激(如音乐、灯光)来触发患者的预期行为。

习惯(Routine):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如固定时间进餐、运动、休息,减少焦虑和行为紊乱。

奖励(Reward):利用正向反馈(如愉悦的音乐、夸奖、触觉安抚)增强行为的稳定性。

🔹示例:

✅认知症患者常在傍晚焦虑(日落综合症)。可以通过在下午播放舒缓音乐(提示)→ 引导进行轻松活动(习惯)→ 给予喜欢的零食或陪伴(奖励)来调整状态。

3.2 皮尔斯强化学习理论(Reinforcement Learning)--利用奖励强化正向行为

🔹适用症状:抑郁、社交退缩、重复行为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给予奖励(如微笑、握手、喜欢的食物)来鼓励积极社交、配合护理。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移除不舒适因素(如降低环境噪音、减少陌生刺激)来减轻患者的不安。

惩罚(Punishment,适当应用):轻度引导患者避免危险行为(如将容易摔倒的区域进行安全布置,而非简单责备)。

🔹示例:

鼓励患者社交:如果患者愿意参与小组活动,可以在结束后给予他们喜欢的小奖励,如听喜欢的音乐或轻柔抚触,以强化社交行为

3.3 乌鸦定律(Cognitive Load Theory)--减少认知负荷,简化信息处理

🔹适用症状:记忆混乱、语言障碍、情绪波动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所以要减少一次性提供的刺激,让患者能聚焦于少量、稳定的信息

避免多任务干扰,例如让患者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如只专注吃饭,而非同时进行多个任务。

🔹示例:

优化沟通方式:对认知症患者一次只说一条简单指令(如"我们去吃饭吧"),而不是复杂的句子(如"你现在应该去吃饭了,因为已经快到时间了")。

3.4️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FBM)--简化任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适用症状:拒绝进食、拒绝服药、不愿意活动

降低任务难度(A = Ability):让患者能轻松完成,如改用易咀嚼的食物、使用带吸管的水杯。

增加动机(M = Motivation):用患者喜欢的方式(如最爱的食物)作为鼓励。

设置触发点(P = Prompt):利用声音提醒、环境变化等触发患者行动,如用音乐提示进食时间。

🔹示例:

✅如果患者不愿意进食,可以先提供少量最喜欢的食物(降低难度),然后逐渐增加其他食物(动机提升),最后在固定时间播放进餐提示音乐(触发)

3.5️健康行为养成三定律

🔹适用症状:日落综合症、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反复行为

20秒启动法则--让正确的行为更容易执行

﹒简化护理流程:如把患者的衣服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减少他们寻找的困难。

﹒减少分心:避免过多声音、光线刺激,使患者能更专注于当前任务。

多巴胺重塑周期--建立习惯回路:通过音乐、抚触等方式提供愉悦刺激,激活大脑奖励系统,让患者更愿意配合日常活动。

社会神经共振--利用群体动力改善行为:利用社交环境提升依从性,如集体进餐、群体康复训练,让患者在模仿他人时更容易接受新习惯。

🔹示例:

减少日落综合症焦虑:在下午安排群体活动(社交共振),配合固定的音乐或香气(多巴胺激活),减少黄昏时的情绪不稳。

3.4 归纳总

不同的行为改变模型和习惯养成策略可以根BPSD症状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和组合(表-1)。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应用.通过个性化调整这些模型,可以更好地帮助认知症患者减轻BPSD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使用Duhigg习惯循环+福格模型,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新的健康行为;结合皮尔斯强化学习+多巴胺重塑周期,提高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减少焦虑和社交退缩;应用乌鸦定律+20秒启动法则,帮助患者保持专注、减少混乱,提升日常生活质量。

82881744271202956表-1 行为改变模型与BPSD症状

杨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5.4.10

引用资料:

[1]行動変容とは?無関心層に変化を促す効果的なアプローチ・具体例を解説

https://business.rizap.jp/column/326/

[2]《健康行为养成三定律与人类进化适应》 杨金宇 健康界 2025.3.6

[3] 基于行为改变的意识觉醒改善对认知症BPSD的影响 杨金宇 健康界 2025.3.28

[4] 基于行为养成三定律,改善日落综合症 杨金宇 健康界 2025.4.2

[5] ChatGP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减少,习惯,患者,认知,行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