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个化” 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杆”和“样板”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区域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华西西藏医院)分别列入第二批、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建设项目。华西厦门医院已于2023年12月27日全面运行,华西西藏医院于2024年9月底门诊试运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杆"和"样板",努力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标兵,重点做好"三个化":
坚持一体化管理,在管理效能上提速发力
华西厦门医院始于厦门市和四川大学的市校合作协议,随后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它是华西医学中心在省外建立的第一家综合医院,整合了四川大学四家附属医院(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和华西第四医院)的力量。医院通过建立健全定期会商、联合调研、协同推进、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推动条块相结合,实现"管理、技术、品牌、人才、标准"五个平移,将华西医院先进管理理念平移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真正与华西医院实现一体化管理。比如在规范派驻院内骨干方面,建立了"提前储备-适时派驻-统一管理-定期轮换"的"链条式"配套机制,具体就是根据业务规划,提前储备充足符合条件的派驻人员,建立激励机制;其次,根据建设进展,分时分批派出医、技、护、管的业务骨干;再次,将派驻人员与本部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在人员绩效、业务流程、培养机制等方面一视同仁;最后,根据发展阶段,定期轮换医、技、护、管派驻人员,实现人员的高效高质流动。总体上,建立了"进出有通道、履职有考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输出医院外派人员输送机制,实现输出医院派出人员"招得优、派的去、融的进、干的好"。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派驻人员占项目总人数的16%,远高于10%的设置标准;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85%;医疗组长占派驻医师的15%,基本上按照临床派驻周期不低于1年,管理派驻周期不低于3年。此外,华西医院对输入医院统一设置行政后勤组织架构,提高运营效率。例如华西厦门医院共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运营管理部、医务部、护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后勤保障部、工会共青团妇联7个部门、23个科室
聚焦同质化建设,在医疗质量上攻坚突围
华西医院大力实施"四个一",即一个标准、一个网络、一个培训、一个研究,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同质化质量管理体系。一是执行同质化医疗质量标准。参照本部管理标准和制度流程,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建设和业务规划进行统一布局,重点做到核心医疗指标同质化、医疗服务流程与标准同质化、医疗质量控制同质化、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同质化、信息化管理同质化等 "五个同质化"。比如华西厦门医院在同质化医疗质量管控方面,将"国考指标"纳入日常考核、分院科室医疗核心指标纳入总部科室年终考核范畴,医疗组长必须经本部授权委员会授权分院医疗组长权限,每台四级手术术前讨论均有总部科室管理小组成员参与,上线本部、华西二院同质化医疗文书,整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中心人力组建院内120团队,派驻医生作120团队二线,保障院内急救与院间转诊安全。儿科作为医疗安全重点科室,设置住院总医师,由派驻医生担任。二是用好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以华西远程协作网为支撑,打通远程会诊网络转诊渠道,打造双向转诊、远程诊疗,实现疑难病例讨论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创建"周清华名医工作室",以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MDT讨论、远程查房等多种模式及方式帮助华西厦门医院肺癌中心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提升与发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水平,累计接待患者300多人次,开展手术20多台。三是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自聘人员轮训机制,制定《四川大学托管医院自聘人员交流培训方案》,要求自聘人员在本部深度参与华西医院日常业务及管理工作,明确规定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在到岗前和职务晋升前(日常工作轮休)应在本部对应部门、临床科室跟班学习累计分别不少于1年和3年,根据不同岗位设置培养计划,自聘人员返回时间由本部依据业务规划和建设进展适时安排。四是加强多中心临床研究和临床专病队列建设。依托华西医院优质科研平台,联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和临床专病队列研究,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模式。
突出特色化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勇挑大梁
在发展策略上,华西医院根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地理位置、覆盖区域疾病谱、外出就诊患者情况、等候病人和当地医疗资源,按照学科规划思路-特色中心-病种布局的"三步走"策略,综合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业务。第一阶段,根据当地疾病谱、科室病种和等候病人情况、输入医院功能定位、地理位置、覆盖区域,制定病种结构调整建议和人员规划,形成学科规划思路;第二阶段,通过听取科室意愿和病种规划建议,复盘已开医院建设情况、借鉴同行经验等,形成"特色中心";第三阶段,通过在建项目走访,厘清项目问题、摸清项目进度、把控开诊时间,再次科室走访,了解科室意愿和问题,召开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座谈会,征求院区规划和部门设置意见,形成"病种布局"。为避免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叠式发展,实现"1+1>2"效能,华西医院将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行差异化错位发展。
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定位为"大专科小综合"大型综合性医院,建设成"立足福建、引领东南、辐射一带一路"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西厦门医院涵盖了四川大学华西四家附属医院46个临床医技科室,汇集了3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整合形成9个疾病中心(综合疾病、肺癌、神经精神、泌尿、胸部、血液、消化、口腔、骨关节、妇儿),1个综合支撑平台(急诊、重症医学、检验、病理、超声、内镜、输血、反射、放疗、药剂、核医学)和1个全程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全科医学、中医科、康复科、疼痛科、老年科、舒缓医学),将建成特色突出的神经精神疾病、呼吸胸部疾病、妇儿疾病与口腔疾病为核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已于2023年12月27日全面运行,开放床位235张,省外患者占比12.74%,市外患者占比20.16%。神经精神疾病中心的神经功能调控中心已成为区域内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神经功能调控中心,获批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厦门市精神影像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心2024年度已招收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进修生145人,包括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临床医生。
在当地无依托医院,医、教、研、管从零开始,跨省新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何确保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新医院运营难度大,目前,政府经费保障不足,导致诸多协议配套暂未落实,大量设备采购款项无法支付,基建甩项经费无着落,日常运行面临巨大困难。需要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按职责分工加大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建设、装备配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建立健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补偿机制,加大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二是派驻人员积极性低,需要建立符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同质化建设难度大,部分资质无法直接平移,比如"住培"和"专培"基地等。需要健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管理体制,理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资产权属关系,积极探索输出医院平移机制和规范流程,推动有条件的输出医院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行"人、财、物"一体化或部分一体化管理,构建跨省多院区的同质化均衡化发展格局。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功能。四是输出医院资源摊薄,需要建立输出医院持续激励机制,资源承接地政府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政策清单制度,拿出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统筹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输出医院技术扶持和管理费,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及时支付给输出医院。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只是起点,没有终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部署和要求,适应新变化,对照新标准,落实新要求,不断巩固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