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白斑以声带黏膜表面呈白色斑块状隆起或角状突起样病变为特征,临床以声音嘶哑、喉痒、咳嗽及喉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
声带白斑以声带黏膜表面呈白色斑块状隆起或角状突起样病变为特征,临床以声音嘶哑、喉痒、咳嗽及喉部异物感为主要表现。本病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临床上常称为喉癌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烟、酒刺激及胃食管反流是声带白斑发病的重要化学因素。现代医学针对角化未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药物,且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对伴有不典型增生、具有恶化倾向的患者,则选用手术治疗,但可出现术后复发及声带粘连等并发症。根据本病临床证候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喉瘖"范畴。中医药诊治声带白斑具有独特优势,在症状改善、防变复发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谯凤英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硕士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余年,谙熟中医辨证论治,古为今用,博采众长。在声带白斑的诊疗过程中,谯凤英教授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见解及辨治经验,临床疗效甚佳。作者有幸随谯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声带白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见微知著 探求病机
1.1 病机关键:痰瘀互结 谯教授认为声带白斑的病机之本为痰瘀互结。"痰饮"的最早论述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指出痰饮停聚于不同部位可致不同病症。朱丹溪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景岳全书》中亦记载:"有云怪病之为痰者,有云痰为百病母者",可见"痰生百病"。喉瘖的发生与痰饮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痰饮内生,痰随气、血、经脉流窜;脾胃失和,胃中浊气上逆,日久局部气机阻滞,聚湿生痰,二者均可致痰饮停聚于咽喉,发为喉部疾患。
此外,瘀血的形成与痰饮亦密不可分,有形、无形之痰均可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则成瘀,终致痼疾。朱丹溪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均提示痰瘀互相化生、互为因果。可见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二者互结喉窍,日久则可影响声门正常功能,导致声音嘶哑,镜下白斑。
1.2 致病因素:咽胃失和 古代医籍常将咽与喉并称,如《张氏医通》中记载:"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途施化"。历代医家均有关于咽喉与脾胃关系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重楼玉钥》云:"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可见咽喉为胃之通道、饮食之道路,且咽喉为经络汇聚之处,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均经过此处。因此二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一为咽喉通过经络及脾胃生理功能的联系,共同发挥运化水谷、滋养全身作用;二为咽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滋养,且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以维持咽喉吞咽、发声等功能。谯教授认为,咽喉疾病临证时需要与脾胃相联系,咽胃不和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精微无从以化,加之脾升清功能受损,则咽喉失于濡养,功能不利;或脾胃不和,胃气不降反升,浊气上泛于咽喉,亦可致咽喉局部受损,咽胃合病,发为咽喉疾患。
2 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2.1 治病求本 痰瘀互治 声带白斑归属于中医学"喉瘖"范畴,多为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于咽喉,日久形成喉部窠囊,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黏膜表面呈白色斑块状隆起。该病病程日久,可致脉络损伤,声门不利,多见声嘶无力之症。谯教授认为治疗上应抓住痰瘀互结这一病机关键,以活血化痰为基本治则,化痰不离祛瘀、祛瘀不忘化痰。方选会厌逐瘀汤以活血祛瘀,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共奏涤痰消瘀、利咽开音之效。
会厌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散结的功效,现广泛用于血凝咽喉病症,研究发现其可改善病灶炎症反应、抑制神经损伤,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声带功能恢复等。二陈汤为治痰首方,陈修园言诸痰证皆可用二陈汤加减,在治疗嗓音疾病方面效果显著。本病痰饮贯穿始终,痰浊易生,日久难化,谯教授临证多加山慈菇、夏枯草、昆布等以消痰软坚散结,以及枳壳、紫苏梗等行气之品,治痰先治气,共消咽喉痰浊。
2.2 重视咽胃 调和为顺 咽为胃之系,为胃之上口,咽胃相通,均为饮食水谷通道,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均可相互影响,即"咽胃相关"。谯教授临证多年,观察到咽喉疾病多伴有胃反酸不适等症,患者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素体脾胃虚弱,出现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挟酸上泛咽喉,出现咽部疾患。多项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可造成咽喉黏膜损伤及黏膜白斑,是声带白斑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故谯教授临证遵循调和咽胃、抑酸开音的治疗原则,对于因反流刺激而症状加重者,常用"吴茱萸-黄连"药对及海螵蛸等抑酸药加减治疗,同时加入紫苏梗、枳壳等理气宽中之品,共治吞酸吐呕、胃脘不适等症。吴茱萸、黄连配伍用于治疗反酸始见《丹溪心法》,两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共同发挥降逆抑酸止呕之效;且研究发现,其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调节神经递质等途径,有效缓解反酸、口苦嘈杂诸症。若患者反酸不减,谯教授多加海螵蛸以增强抑酸疗效,并予"砂仁-木香"药对调理脾胃,升降气机、健脾和中。通过降逆抑酸、行气运脾,消咽喉受损之因,达咽胃相和、气机得顺之效,使咽喉得以滋养,功能渐而恢复。此外,谯教授指出,四时气候亦可影响疾病发展。脾胃已损,易受湿邪,需重视长夏防湿。盖因长夏通于脾气、应脾而养化,故此时需多加藿香、佩兰等以芳香化湿、醒脾和胃,顺四时之变。
3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男,70岁,2021年4月2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3年,加重1个月。伴咽异物感,堵闷不适,咽干,自觉咽中有痰难以咳出,反酸,烧心,纳可,寐安,二便调。既往反流性食管炎病史30余年。长年吸烟史,确诊后已戒烟。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症状,未予重视,因症状加重,于2020年7月23日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近全长黏膜隆起,表面发白,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下右侧声带可见点状影。考虑声带白斑。常规抑酸药物及雾化治疗未见明显改善,且症状时有反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检查见右侧声带近全长可见黏膜隆起,表面发白,左侧声带前端可见黏膜隆起,表面发白,双侧声带运动好,闭合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弦。诊断:喉瘖(痰凝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痰、抑酸开音,予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处方:红花10 g,清半夏10 g,丹参10 g,陈皮10 g,当归10 g,赤芍10 g,竹茹10 g,茯苓10 g,海螵蛸15 g,吴茱萸3 g,紫苏梗10 g,黄连6 g,枳壳10 g,桔梗10 g,玄参10 g,昆布15 g,夏枯草15 g,炙甘草6 g。7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温服。
二诊(4月9日):反酸、烧心较前减轻,仍声音嘶哑,咽堵,有痰黏着感。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上方减去夏枯草、桔梗,加山慈菇10 g以化痰散结。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4月23日):仍声音嘶哑,咽堵,咽中有痰,不易咳出,偶有发酸。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上方减去山慈菇,加广藿香、佩兰各20 g以芳香化湿、醒脾和胃。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5月7日):反酸较前减轻。音哑,咽堵、咽干,咽中有痰,量少不易咳出较前减轻。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上方减去吴茱萸、黄连,加桑螵蛸15 g以合海螵蛸制酸止痛。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五诊(5月21日):反酸较前减轻。声音嘶哑,咽堵、咽干,咽中有痰,量少不易咳出好转。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复查喉镜示:双侧声带前中1/3可见黏膜隆起,表面发白,运动好,闭合可。上方减去赤芍,加芦根15 g以生津止渴、除烦。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六诊(6月4日):声音嘶哑伴咽堵闷不适,咽异物感,咽干,自觉咽中有痰难以咳出等咽部症状基本消失,反酸、烧心症状明显好转。喉镜检查显示:双侧声带黏膜淡白,表面发白,运动好,闭合可。停药后,嘱患者戒烟忌酒,禁声或少言;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清淡饮食,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及鱼虾等发物;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既往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而脾胃为生痰之源,痰饮内生,流窜咽喉,日久成瘀,痰瘀结聚咽喉,声户开阖不利,发为喉瘖,证见声音嘶哑。痰凝喉内,则自觉咽有异物感,咽部堵闷不畅;加之局部气机阻滞,津液需气以载之,故津液不畅,见咽干不适,且痰黏附于声带,难以咳出,自觉咳痰不爽;又兼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30余年,脾胃功能损伤,气机升降失常,胃中浊气上逆,故可见反酸、烧心等症。谯教授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为痰凝血瘀证,方选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方中以红花、丹参、清半夏、陈皮共为君药,活血祛瘀、理气化痰,同治痰凝日久、瘀血结聚之咽喉疾患。当归、赤芍助红花、丹参活血之功,当归养血活血,可防活血药性猛,使活血破瘀而不耗血;竹茹、茯苓均有化痰之效,且茯苓健脾利湿,以杜生痰之源;海螵蛸具有制酸之功,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降逆制酸,共治反酸、烧心胃部不适之症。以上均为臣药。枳壳理气行滞,紫苏梗行气宽中,气行则血行,共助行气活血化痰;桔梗宣肺祛痰利咽,并助枳壳升降气机,引活血祛瘀药上达病所;玄参清热凉血散结,可制化痰药之过燥伤阴;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化喉部积聚,以上诸药均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且与桔梗组为桔梗汤,发挥消肿散结利咽之效。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痰、抑酸开音之功。
4 结语
声带白斑为难治性咽喉疾病,病因机制复杂,以声音嘶哑为主证,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黏膜白色病灶。谯教授认为,痰瘀互结为声带白斑发病的病机之本。痰饮内生,留置咽喉,日久局部气机阻滞、经络不畅,致瘀血形成,二者互结于咽喉,出现声嘶、咽痛等症。谯教授指出,临证仍需重视脾胃疾病等致病因素的影响,标本同治,重视病因,以活血化痰、抑酸开音为大法,方选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效果显著,为声带白斑的中医诊治提供借鉴意义。
引证本文 Citation
方择秀,谯凤英. 谯凤英教授从涤痰瘀 和咽胃论治声带白斑[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 23(5): 60-6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